您的位置:首页 > 职业道德 > 正文
“6.24”特大山体滑坡灾害——记者现场采访手记
http://www.scjx.org  (2017/8/9 11:48:00)  来源: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  编辑:张宇

    2017年6月24号,四川阿坝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发生山体高位垮塌,灾情发生之后,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迅速反应,由频率总监助理田国光带队,带领记者徐小辉、王渝鸿、邓婕和谢夏冬,组成一支精锐采访队伍,第一时间驱车赶往茂县新磨村,并从成都出发开始,发挥广播媒体优势,随时发回现场连线报道,为关心一线灾情的广大听众带回了最新最快的新闻讯息。

 

 

    记者手记:这一次,我从“收听者”变成了“记录者”

 

    5.12地震发生时,我读初二。地震后通讯完全中断,整个城市就像一座孤岛,与外界彻底失去了联系。

 

    当天晚上,我和父母三人蜷在车里,唯一接收外界信息的方式就是广播,那也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那么认真地收听广播。伤亡人数在不断上升,幸存者也不断出现,更重要的是,全国数以万计的救援官兵和志愿者正火速赶往我们这个西南小县城。那个夜晚,广播给我了未被抛弃的希望。

 

    9年之后,我成为了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的一员,当年第一时间赶往汶川地震一线的记者们,成为了我的同事。

 

    6月24号凌晨5点45分,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发生山体高位垮塌,(截至26号23时)造成10人遇难、93人失联、3人受伤。24号晚上6点,当我真正站在已成为一片废墟的村庄上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从一个收听者,变成了一个记录者。

 

    在救援的“黄金72小时”里,从全省各地赶来的3200多名救援力量和150多辆机具车辆昼夜不停地挖掘救援着。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的灾后形象图显示,掩埋区最深有40米,这相当于十多层楼高,在救援现场,不时有疑似生命信号发现,不时又有信号弱了下去。但是没人选择放弃。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失联者家属来到了垮塌现场,面对一堆乱石,不少人都悲痛到昏厥。以往冰冷的伤亡数字终于在这里露出它最残酷的一面,每一个数字背后,就是生离死别。

 

    我终于明白, 为何一句“这下面有生命迹象!”会让无数人振奋起来。救援任务,就是与死神赛跑。

 

    我也终于理解了,为何当某处救援区域地下3-5米处发现生命迹象,经过8次探测,4个多小时的救援,最后在距离只有1.16米,信号彻底消失时,武警总队四川省第一支队战士王恩泉会把头盔一扔,将头伸进已经掏空的巨石下不停呼喊,只希望能够听到一句幸存者的回答。而德阳消防支队官兵跟随一个疑似的生命信号搜救了5个小时,最终信号消失,一米八的消防队员陈朴会泣不成声:“我恨我自己只有一双手”。

 

    在这里,所有救援人员都用行动践行了他们的诺言:“一线希望,百倍努力”。

 

    在救援现场,还有一群特殊的人。没人给他们布置任务,他们却自发从几十公里外的村庄或县城赶往救援现场,只为了让救援官兵和受灾群众吃上一顿热腾腾的饭菜。太平村村民张东,和9位乡亲步行近20公里来到新磨村送饭菜,滴水未进又迅速返回,只为早点准备明天的饭菜。茂县饭店老板刘陈军,组织了几十名饭店老板及志愿者准备了上千份饭,但任何人进入灾区送饭都要登记统一调度,因为生怕蜂拥而入影响救援“好心办了坏事”。

 

    这些善良的村民,用最质朴的方式为救援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一勺简单的饭菜,让救援一线多了一份温情。

 

    在开展救援的过程中,二次垮塌经常发生。24号晚上八点,当我正在救援现场进行采访的时候,突然山上传来山石崩塌的声音,不少人大声疾呼着“快撤!”,我赶紧跟随着其他人连跳带跑地撤到安全地带。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危险原来距离我如此之近。

 

    除了现场的危险,长夜也是最难熬的。所有救援人员和记者都住在距离垮塌现场一两百米的“游客中心”,在这里,椅子板凳也是“稀罕玩意儿”,更多人都是席地而睡。在这里,除了通宵达旦的写稿,我也第一次整夜和冰冷的地板“亲密接触”。

 

    但就是在这个地方,无数快速而准确的新闻报道,传递给了全世界关注此事的人们。

 

    如今,救援工作仍在继续,也有越来越多的失联者被确认安全。而作为记者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能够在广播里说出这样一句话:
 

 

    “所有失联人员都已确认安全,现场最新情况就是这样,主持人。”

 

    (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记者 谢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