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评奖 > 正文
聚焦时代主题 彰显独特价值
——我省近年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的启示
http://www.scjx.org  (2017/8/9 12:26:00)  来源:贾璋岷  编辑:张宇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每年评选一次,自1991年开始评选,至今已评选26届。目前,正在进行对2016年新闻作品进行评选,亦即全面开展了第27届的评选活动。

 从第1届开展评选活动以来,我省新闻界越来越重视,积极参加了每届的评选。近年来,大家深知,开展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是为了检阅我国新闻工作年度业绩,展示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和“走转改”活动成果,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示范作用。并且,新闻单位都以获奖作品为标杆,提高本单位的新闻业务水平。

 奖项设立以来,我省每年都有作品获奖,很不容易,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更是难得。我省有5件作品获得一等奖,其中在2009年的评选中,2008年5月13日刊发于四川日报的评论员文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特大地震灾害》,以其主题重大和独特的新闻价值,荣获当届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开了我省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先河。到2012年为止,这也是我省唯一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奖项的作品。

近年来,由于新闻单位的重视,作为报送单位的四川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评奖办公室,精心评选做好每年的四川新闻奖的评选工作,在评出四川新闻奖的基础上,好中选好,优中择优,严格按每年的中国新闻奖评选标准衡量各单位推荐的作品,从2013年起,每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四川都有一等奖的得主。这样的成绩,充分反映了我省新闻界的业绩,更加鼓舞了编辑记者争创好成绩的信心。

2013年度2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四川广播电视台广播消息《总理向我问灾情》继获四川新闻奖一等奖之后,经过省记协报送,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件作品生动记录了总理深入灾区了解灾情布置救援工作,展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灾区群众生命安全,亲民务实的工作作风。真实的情感、细心的捕捉、灵活的应变、准确的交流,让记者把握住了这样一个机会。将记者与总理对话记录下来,把人民生命放在首位的总理“跃然声中”。总理语言准确朴实、坚定有力,充分展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务实作风、亲民爱民的情怀以及领导灾区广大群众克服困难的决心。

这件作品获得大奖,不是偶然的,充分体现了四川广播电视台主创团队的过硬素质。只有胸怀“大局意识”,才能在复杂环境下快而有序,忙而不乱,找准工作切入点。 这件获奖作品启示我们,记者既要不断提升政治政策水平和新闻业务素养,又要牢记职责,为作品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又要不惧危险,克服困难,深入一线,掌握真实素材,才能把握转瞬即逝的机会。

说来也巧,我省前后接踵两件获大奖的作品都是对抗震第一线的记载,一是产生于“5.12”汶川大地震,一是产生于“4.20”芦山大地震。是不是只有对这样的大灾难大事件的记载才算是“聚焦时代重大主题”呢?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紧接着,我省又一件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出现了,它是一件凸显民生主题的作品。这就是四川日报推荐、获当年四川新闻奖一等奖而由省记协报送的《丰收稻谷堆成山,卖与不卖好着急》。这是一组系列报道,18天内,连发13篇报道共数万字。系列报道获奖很难,该组作品终于在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获得大奖。

 这件作品聚焦民生主题,它及时反映新的历史时期下的一种冲突,这就是单家独户的小农生产逐渐过渡到种田专业大户,粮食收割的规模与进度都与过去形成反差,而粮食收购部门却按传统惯例办事,冲突的表象就是“卖粮难”的问题形成了。它的新闻价值还在于,以客观报道的方式兼听各方面意见,坚持舆论监督,坚持平衡报道原则,坚持建设性报道,价值取向直指化解矛盾和促进发展。

  是不是只有数万字的“重装出击”才够得上“体现独特价值”呢?回答肯定是“也不尽然”。

 2014年度的第2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我省又一件作品获一等奖。这件作品只有不到2000字,是一篇评论。它是四川日报推荐、获四川新闻新闻奖一等奖而由省记协报送的评论员文章《刹不为之风 换不为之将》。字数不长,却充分体现“把握大势热点、做有影响的新闻、有温度的观点”的价值取向。这篇评论的主题也是重大的,它敏锐关注到特定时期部分党员干部在转作风过程中出现了为官不为的消极心态,对借口“防治腐败”而“干部不为”现象进行有力鞭挞,对中央的最新精神进行有力呼应。因其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写作生动,评论见报当天,即被人民网、新华网等全国上百家主流网站转载,被评为当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也在情理之中。

2015年度的第26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我省一件消息作品获一等奖,它更加体现出新闻的“新、短、快、活、强”。这篇题为《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的消息,只有940多字,由四川日报推荐。在评为四川新闻奖一等奖并向中国记协评奖办推荐的过程中,一度还发生过争议。最后,四川新闻奖定评会慧眼识珠,省评奖办接受中国记协的委托,对文中一些细节进行负责任的核实、认定,最终向中国新闻奖评奖办报送并进行说明。该文的新闻价值得到中国新闻奖评委的认可,这是一篇体现“走转改”成果、践行“好的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理念的作品。它不仅报道了藏区在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又在精神生活方面取得的成绩,而且在一个普通藏乡大学生众多这个现象的背后找出深层次原因和普遍性规律。短短的几百字,既有个性故事、又有共性规律,还有感人细节。最终,该文成为了本届中国新闻奖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中,消息类唯一获得一等奖的作品。

应该指出,评选好作品,不仅要看重“文品”,也要看重“人品“。每一次的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活动都十分严谨。几次公示,征集意见;对入围作品,全国评奖办都要委托省记协对作者编辑和刊播作品的单位,在政治导向和履行职责时的职业道德情况进行调查。我省获得中国新闻奖尤其是一等奖的编辑记者都是业界佼佼者。继获得此项殊荣后,他们中有两人更上层楼,由省记协推荐,再获“长江韬奋奖”;有的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有的作为“好记者讲好故事”的四川记协推荐的代表而获奖,并走上中国记协组织的全国巡讲的讲坛;有的作为全国获奖代表,2016年记者节赴北京参加颁奖仪式,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领导同志的接见。

 近年来,中国新闻奖评选办公室每届分配给我省记协的报送名额,一般在10件左右。除一等奖外,我省每年都有一批好作品分获二三等奖,包括市州的报纸和广电作品,我省报送作品的获奖面也在提高。同时,省记协还承担了每两年评选一次的全国“长江韬奋奖”人选的初评和推荐工作,连续两届,四川省分别有两位同志荣登光荣榜(在此之前,我省新闻从业队伍尚无人获得此称号),这在全国其他省市区是罕见的。可以看到,我省新闻界的素质在整体提升;作为“两奖”的报送单位,省记协认真组织四川新闻奖的评选,为选出好作品奠定基础,同时完成大量后期任务,精心选择“两奖”的候选篇目和人选,履职尽责。

 限于篇幅,本文仅通过对上述荣获一等奖作品的分析,窥一斑可知全豹,能够看到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导向,对有志于向冲击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的新闻单位及其编辑记者可以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