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践行“四力” > 正文
一个放牛娃的新闻工作情缘
http://www.scjx.org  (2019/10/16 11:38:00)
 

做一名记者,是我的梦想,做一名无悔于时代的记者,更是我一生的追求。

我与新闻结缘,始于1981 年秋,屈指算来,至今已整整38 年了。

 

刚从一所中专学校毕业的我,被分配到四川万源县井溪乡政府工作。乡上安排我作为驻村干部负责联系该乡黄沙槽大队(村)的工作。黄沙槽地处川陕交界处的大巴山南麓,阳光充足,气候湿润,昼 夜温差大,非常适合种植白肋烟。秋天一到,成片的白肋烟在秋风吹拂下,如成群 飞舞的白天鹅。于是,我在煤油灯下写了 题为《黄沙槽村白肋烟喜获丰收》的消息,寄给当时 的《通 川日报》(现《达 州日报》)。大约一星期后,这篇不足500 字的“豆腐干”居然在《通川日报》二版右上角刊登出来了。

黄沙槽村支部书记老游从乡政府开会回来带着那天的《通川日报》,老远就喊,小胡同志,你写的文章登报了!并在当天晚上,用高音喇叭向全村广播。一夜之间,“小胡”成了黄沙槽村的“名人”。说实在的,如此一 篇“豆腐干”,居然受到这般重视,我确实有点受宠若惊,。

于是,“写作”潜能被激发了,工作之余,我不停地写,一篇、二篇、三篇不断地见诸报刊。乡上的简报,甚至书记乡长的讲话也由我捉刀,我入了党,调到区上。半年后,调到县委宣传部专职从事新闻报道工作。

在工作中,我强烈地感受到:做好新闻工作,特别是做一个称职的新闻记者,做一个有社会感的新闻工作者,绝不是能写几篇稿件那么简单。要做好新闻工作,只有热情,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特别是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四年半的脱产学习里,我不仅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也全面系统地学习了新闻理论、新闻采编等基本知识,为日后从事新闻工作夯实了基础。

几年的学习并有许多文章见诸全国各报(刊),使我有了种当名记的冲动,写稿的激情异常高涨。于是,我不分白天黑夜忘命地写稿。在工作中,我和我的同事发现,

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万源县还没有一篇新闻上过《人民日报》,因此, 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上《人民日报》。于是,我给《人民日报》编辑部写了一封长信,意思是,革命老区万源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可几十年来,还没有一篇稿子上过《人民日报》……这封信连同我写的《地方和农大联合抓科技兴农——万源县提前越过温饱线》的稿件一起寄给了《人民日报》。

半个月后,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二版头条刊登出来了。《人民日报》编辑部黄主任还给我寄来了一封信,信中说,他在《人民日报》编委会上念了我的那封信,他们为信中的真情实感所打动,勉励我今后多给《人民日报》投稿。

1987 7 月,我对万源县的扫盲教育和农村合作医疗作了详细的调查,充满激情地写出了“万源一些地方缺医少药严重 新文盲增加”的大内参,反映万源当时扫盲教育的弄虚作假和农村合作医疗亟待加强的问题。 1987 9 月,我了解到万源花楼乡农民覃中学承包林地5000 亩的情况后,决定实地采访这位“ 先进典型”。我花了近一周时间,实地查看覃中学的承包林地,与县、区、乡、村数十名领导、村民座谈,记下了笔记两万多字,写出了《不该发生的故事——一个林业承包大户的沉浮》的五千多字的长篇通讯,发表在 19879 17 日的《四川日报》头版头条转二版加评论。《中国林业报》、《四川林业报》全文转载。文章发表后,在当地引起巨大轰动,人们奔走相告,有的连吃饭都放下,因为这篇文章间接批露了当时县上的主要领导等人搞形式主义,人为制造“典型”,可当“典型”遇到困难后,又不解决,致使“典型”名存实亡。有人说宣传部的这个年轻人捅了马蜂窝,也有不少人为我打气,称赞我敢说敢写, 写得好。县上为此专门成立了“调查组”,由于我采访特别认真,没有半点不实,调查一阵后,也就不了了之。几十年后,时任县委书记告诉我,当时组织上正考虑提我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由于这两篇文章,揭了万源的“短”,提拔我的事就搁起了。说实话,这件事,虽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但我至今不悔。

两年后的 1989 年秋,我和新闻学院几个同学一起去了海南,在“下海”的五年多时间里,虽开办过公司,当过小老板,但做新闻工作的初心始终未改。

1996 年下半年,随着海南大潮的“退潮”,在众多的选择中,我选择回到我家乡的达州日报社。23 年过去了,我从一个穷山沟里的放牛娃, 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具有高级新闻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的新闻工作者。蓦然回首,万千感慨。新闻工作于我已融入我血液之中,虽已退休,这份情未了,缘未断。正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留下我人生路上从事新闻工作的点滴,自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