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的故事 > 正文
《一锭说凉山》序 从银锭这面看凉山历史
http://www.scjx.org  (2021/6/28 13:02:00)

凉山日报社 何万敏

银锭在中国的钱币史上堪称一种非常特殊的贵重金属货币, 从唐代到民国沿用上千年。历代各地流通使用的银锭,因地方的不同,形制样式有所差别,特别是到了清代,各省的银锭形制差异较大,只是币制仍然以银(两) 铜(钱)平行本位,构成了以白银和铜钱为主的货币体系。至清代中后期,则是银锭货币品种最多、特色最丰富的时期。从《川康银锭》首次较为全面、系统地对四川省银锭、西康省银锭进行研究起步, 丁贻平兄思考与研究的深度愈加掘进、眼力愈加开阔,跟进又和同道出版《川盐与川锭》《川锭上的四川》,煌煌三大本学术著作, 俨然已经成为银锭方面甚至钱币领域的专家。由此,包括即将付梓的这本《一锭说凉山》,不单以占有第一手珍贵的材料而显文献价值,其实从一个社会衍变的关键侧面,揭示出凉山地域裹挟于历史风云变化的学术意义。

同在凉山供职新闻媒体,我和丁贻平相识多年,彼此都知道忙于手上的杂事繁琐,耗损大把好时光;但凡有点空隙,及至宁愿花费节假日,沉迷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乐得性情的陶冶和光阴的充实。一路走来,他颇多收获:《川康银锭》列入“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由中华书局出版, 为高水平的研究著作;《川盐与川锭》获得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员金德平先生褒扬,称作者努力做到三项,“言之有理、持之以故地提出新观点;多学科的融合, 进而使用新的研究方法;挖掘、整理出新的材料”;《川锭上的四川》企望从独特的地域文化发轫,让更多人了解四川地名文化的灿烂历史,去感受先人们用勤劳、智慧和勇气留下的光辉的文化遗迹,去感悟巴蜀大地上重要的中华文化遗产,去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以贯之,丁贻平兄也希望通过这本书,为我们赖以生长的这块土地,见识历史的跌宕与厚重,向将在 2020年底最终摆脱贫困迎向新时代的凉山,深情回眸。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西南端,与云南省一江之隔。它的面积 6 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比利时,单个相比的话, 甚至比丹麦,或者瑞士、荷兰等西方国家都要大。但是,凉山真是一个多山的地方,无数高山构成的大地上,穿插的是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当江河之水连同江河切割的山川,从中国的第三级阶梯向第二级跌落时,形成了无比壮阔的景观。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 注定孕育出独特的人文景象,令人刮目相看。

彝族,是凉山的主体民族。这里同时还居住着汉族、藏族、回族、傈僳族、布依族等十多个世居民族。生活的五彩斑斓,是这块大地厚重的底色。就如高山之巅、蓝天之上的云朵,大地上的人们跟着山转,沿着水走,有时在山上,有时在水边,一直走到一切都遥远得变成了神话。文化的多样性日久天长,慢慢积淀成为民族内涵的一部分。

大学者费孝通先生勾勒的“藏彝走廊”,很重要的一段, 就是沿着横断山东缘,由北南下贯穿于凉山。随着对这一历史- 民族区域概念广泛深入的讨论, 我们知道了它自古以来即为西北、西南诸多民族或族群频繁迁徙、相互交流的重要通道,尤其是藏缅语民族或族群的主要活动舞台,它因此又成为一条特殊的历史文化沉积带,其中的民族文化具有异常鲜明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重大的学术价值。筚路蓝缕,可以想见那样的迁徙场面惊心动魄、壮怀激烈、伤痛悲怆, 以至于让后来的学者们去追溯艰辛历程时,只能细细辨识却已模糊难辨的面容。

传统上人们对民族的了解, 常常脱离不了对一群人的客观描述。基于这种传统认识,民族被视为一群有共同血统、体质、语言、宗教、服饰与风俗习惯等体质文化特征的人。在这种“典范观点”的视野中,某些文化特征被视为一民族的典型特征,与此不符的则被忽略或者遮蔽。但是, 正如台湾人文学者王明珂的诘问:现今人文学科的学者也在反省,究竟摆脱主观文化偏见的客观观察与描述是否可能?对人类学者来说,在一个文化传统笼罩下的人是否能理解另一个文化传统?对历史学者而言,我们如何能在现在的文化结构中理解过去而无偏见?

如果严格区分,《一锭说凉山》当然不是书写凉山历史的书。但是,社会生活离不开物资流通与交换,历时的货币尤其是为凉山彝族所看重的银锭,成为衡量家底殷实与否的标示,尽管长此以往,财富只顾窖藏缺乏流动, 几可抑制经济发展。银锭的光泽或者暗淡,折射出历史天空的风云变幻,这一可靠的侧面映照出的细节,倒是历史底稿当中难得的证物,所叙述的“民族传统” 详实而生动。如此意义上,书中的史料价值必然有助于我们更恰切地理解凉山,以及特定时空当地人群的社会生活。

无论广义的钱币学还是具体的银锭研究,于我本人而言都是门外汉。近些年,我的兴趣多放在凉山历史文化和人文地理上, 本想成为自然之子流连于大地的角落,未曾想陷入“地方史”或者“民族史”的浩瀚之中,用劲精力仍不得章法,只余下诸多喟叹。也许丁贻平兄感同做学问的步履艰辛,还认可我的一些观察, 遂命我拙笔写点文字。我呢,碍于情面与友谊,供出这些文字, 权且充当为序了。

2020 2 月于西昌北山

(作者何万敏 现任凉山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