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践行“四力” > 正文
带着阿妈去驻村
http://www.scjx.org  (2021/6/28 13:18:00)

凉山日报 蔡悦

接下来,我们从画面中看到的刘骥,就是这股大潮中极其普通的一员。

来自凉山州农业农村局的她,已在喜德县红莫镇一个叫做特合的小山村,一干就是 5 年的时间。这位村民口中的“刘书记”, 不仅是他们的贴心人,更是脱贫奔康进程中的“主心骨”。

修路、建房、发展产业,没有那一样是含糊的,在刘骥和综合帮扶工作队的带领下,特合村的贫困户住进了新房,人均纯收入也超过4100 元,即将告别贫困。

然而今天,我要向大家讲诉的,并不是特合村的蜕变,而是一个独生子女带着阿妈驻村扶贫的故事。

当然,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角,就是刘骥患病的阿妈——现年 73 岁的曾碧仙, 她可是特合村综合帮扶队的“编外成员”呢!

说实在的,刘骥把阿妈接到扶贫点,实在是她的无奈之举。

刘骥的阿妈已经 70 多岁,患

糖尿病 10 多年的时间,平常都是由刘骥的丈夫张凡来照看的。可是张凡的妈妈也查出了胸椎结核病, 医生说要卧床静养半年,丈夫张凡分身乏术,只能照看自己的妈妈。刘骥犯了难,该怎么办呢?

于是她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把阿妈接到扶贫点,一来可以照看自己的阿妈,二来也不耽误脱贫攻坚的工作。阿妈也心想,平常女儿工作那么忙,有的时候只能吃泡面,如果自己和女儿去到了扶贫点,还可以给女儿煮煮饭。于是,就这样母女俩一起来到了特合村。

刘骥的工作很忙碌,平常走村入户的时候,就只能让村民照看阿妈。没过多久,这位会说彝语的汉族老阿妈,就和村民打成了一片,不仅如此,她还会为外来不懂彝话的帮扶队员们作翻译,和贫困户进行沟通。

我们都知道在脱贫攻坚战中,最难攻克的是观念的改变。有一次无意当中,阿妈听到了女儿刘骥和帮扶队员们说起这样一件事:帮扶单位给贫困户送去了一批鸡苗,没过多久贫困户就打来电话说“你们的小鸡要饿死了, 赶快给我们送饲料!”阿妈一听,养鸡自己在行啊!于是就买了一批鸡苗,用剩菜剩饭和菜叶子来喂鸡,眼看着鸡一只比一只长得壮实,生蛋也个顶个的大。村民们看这老阿妈养鸡养得这么好, 于是也跟着阿妈一起,有模有样的学起来。

阿妈还平整了屋子前的“菜园子”,播撒种子,收获了新鲜的蔬菜,也彻底解决了帮扶队员们吃菜难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红莫镇贫困村不少,来的帮扶干部也多,大家也会聚集在这里探讨扶贫的心得和措施,看到阿妈的时候都会问一句:阿妈身体好不好?还会提醒阿妈吃药。其实,大家更惦记的是阿妈的“菜园子”、土鸡蛋和新鲜的蔬菜,以及阿妈的好手艺。大家都喜欢聚集在老阿妈的屋子里,还为这里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特合大酒店”,大家其乐融融, 相处得特别愉快。

回想起来,我和同事在采访刘骥的时候,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妈妈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面对镜头,刘骥是幸福的。她说自己忙了累了,回到家里, 还有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再听妈妈唠叨上几句,瞬间就满血复活了。而那些来自成都, 来自广东佛山,来自首都北京, 来自全国各地的帮扶队员们, 为了大小凉山的早日脱贫,却只能在电话、视频里,向家人诉说衷肠。

故事,讲到这里就要结束了。

保尔柯察金这样说道:“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碌碌无为而羞愧。”

接下来,凉山的脱贫攻坚将陆续接受州检、省检、国检, 有了这么多人的努力,凉山, 怎么可能不按期脱贫呢!

到那时,刘骥和她的阿妈, 来自全国各地的帮扶队员,以及我们大家,都会为之骄傲自豪:因为,我们参与到了 21 世纪这场人类摆脱贫困的最伟大的战争中。

我们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