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践行“四力” > 正文
大凉山里的“小慢车”
http://www.scjx.org  (2021/11/25 15:37:00)

四川广播电视台 史晶

大家好!我是来自四川广播电视台的史晶,今天要分享的故事是《大凉山里的“小慢车”》。

在高铁飞速发展的今天,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仍有8列“慢火车”在全国各地运行,成昆线上的 5633次列车,就是其中一列。“慢火车”有多慢呢?每天早上710分,它从凉山州越西县的普雄站出发,傍晚6点一刻抵达攀枝花南站,全程 353 公里,要花11个小时,平均时速大约是32公里。这个速度,只有普速列车的四分之一、城际动车的六分之一、高铁的十分之一。

其实,自 970年成昆铁路通车以来,半个多世纪,它一直是彝族老乡们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没有之一。而且,票价至今依然是1995年定下的标准,全程25.5元,沿途26个站点,最低2元,算下来每公里只要7分钱。逢站就停,票价低廉,老乡们都亲切地喊它“小慢车”。

去年十一假期,在《坐着高铁看中国》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中,我负责对它进行直播报道。您也许会疑惑,它明明不是高铁啊。可是,要知道,成昆铁路是“象征 20 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与成昆线同龄的“小慢车”,在悠长岁月里传承着“筑路精神”,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血脉,传递着脱贫攻坚的时代力量。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认同,我们把镜头对准了它。

去踩点和拍摄插片的时候,我第一次登上了“小慢车”。看起来其貌不扬,可走进车厢,眼前的场景让人眼花缭乱:除了朴实的彝族老乡,车上还有大大小小的塑料编织袋和竹筐;袋子里装着新鲜的野山菌;往竹筐里探头一看,挤在一起的鸡鸭鹅,正张大了眼睛望着我;垒得高高的一麻袋一麻袋黑土豆,把行李搁置区填得满满当当……

列车长刘伟告诉我:货比人多,是小慢车上的常态,这是特别的“行李”,是老乡们的生活来源。车厢里就是“火车集市”,一个背篓,一杆秤,几个站下来,一番讨价还价,生意就做成了。放置山货和家禽的地方,专门拆除了靠门的座位,腾出空间。列车尾部的几节车厢,也专门进行了改造,配套了栓绳等设施,方便老乡们运送猪牛羊。

用麻袋装满了黑土豆的彝族老乡,叫依伙五沙。他家就在沿线的高山小站——尼波。这趟小慢车,他坐了 24 年。依伙五沙上有高龄的父母,下有 4 个孩子。早年间,他去外面打过工,没过多久回来后,就开始把自家的土豆背上小慢车上,运到县城里去卖。从最早的一趟一箩筐,慢慢的两筐、三筐,如今,他把家里附近的土豆都收了,每次带的货超过 2000 斤。而每斤土豆能赚到的差价,也从之前的几分钱,涨到了现在的几毛钱。靠着勤勤恳恳种土豆、做生意,依伙五沙养活了一家八口人,有两个孩子还考上了大学。

像这样的彝族老乡,车上还有很多。因为一趟每天准时出现的小慢车,他们的生活和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

蜿蜒穿行在高山峡谷间,老乡们说,小慢车更像是大公交,只要有村子有人的站,它都停。它是当地群众的“赶集车”“致富车”,也是孩子们的“校车”。坐着小慢车去走亲访友、买卖赶集、打工上学,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当列车行驶至月华站时,列车长刘伟指着窗外跟我说:“那是月华中学。小慢车上大多数学生,周一来这儿上学,周五坐车回家”。据说,分布在小慢车沿线的学校,大多都调整了放学时间,参考的正是小慢车的到站时刻表。

刘伟在火车上工作了 28 年,他经常看着孩子们写作业,也调解过纠纷,甚至还搭建过“临时产房”。

一些耿直的彝族老乡把出生在列车上的孩子起名叫“慢车”,比如吉差慢车、阿诺慢车。听起来略带喜感的名字,其实寄托着老乡们对小慢车质朴而深厚的情感。名叫“慢车”的孩子,如今也成为了列车上的常客。

直播当天,我在冕宁火车站迎来了那天到站的小慢车,同时也收获了干记者这行以来最具“烟火气”的现场:大伙儿脚步匆匆,手拿肩扛着货物上下车;车上有读书的孩子、有笑声朗朗的阿婆,更热闹的是车厢里真的能听到鸡鸭猪羊的声音;热情的大姐说,多坐几站,她采的山菌可以卖个更好的价钱;满面笑容的列车员是彝族小伙儿俄木日谷,他通过我们的直播镜头讲起了自己的故事,十几年前曾坐着小慢车上学,如今在列车上工作,从坐车的孩子变成了铁路职工,小慢车一直温暖、激励着这名彝族青年的心。

今天的中国,发展速度很快。但像 5633 次列车这样的“小慢车”,正因为“慢”而越发彰显着为民服务的情怀。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基本公共服务,一个都不能少。不问盈亏、只问民生的公益“小慢车”,一直服务于当地百姓的生活日常,见证着大凉山的岁月更迭,串起了彝族老乡追逐美好生活的希望。

直播结束离开时,冕宁车站响起了轰鸣声,接下来要修的是成昆复线。一新一旧两条线,承接着历史和未来。

不久的将来,“小慢车”的身边,也许会出现一列风驰电掣的“子弹头”。

快与慢之间,或许小慢车也会换个名字、换身装扮,但它每天一定会悠悠驶来,准点出现。因为,它记挂着乡亲们的期盼,承载着大山的托付,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