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践行“四力” > 正文
一个故事 十四年
http://www.scjx.org  (2021/11/25 15:43:00)

蓬溪县融媒体中心 王蓝燕

大家好,我是王蓝燕,我的工作简历非常简单,2007 年至今,都在蓬溪县融媒体中心工作,坚守基层 14 年。

在这 14 年当中,我采访过很多基层的新闻人物,但有一个人我采访了他 14 年!

就在我参加工作的 2007 年,他带着在外经商十年积攒的 1600多万元,回到家乡——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他为什么要回来?回来做什么?

就是因为一封信,一封没有一个字的信!

对,信里面只有这样一棵树!这是他父亲临终前留给他的,也是他们父子之间的一个约定:落叶归根、荫蔽四方!

大家没有猜错,拱市村很穷,穷得因为一点儿灌溉用水,邻里之间都可以打起来;穷得说好的媳妇儿,走到村口才看了一眼,这门亲事就能黄了;穷得村里很多人出去打工都不愿再回来。

但是他,回来了!

回来带着乡亲们修路、修堰塘、建村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正蹲在新修好的通村公路边儿上,拿着卷尺量来量去,念叨着:“一般的村道路是 3 5,我们这个路怎么也得修 4 5,不然以后来旅游的大客车过不了。”

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人有意思,对一个人均年收入不足 2300元的村谈旅游发展,按村民的话来说,这叫“想得美”!而我的“路一定要多修宽一米”的报道,也让不少人第一次认识了这位出钱又出力还不修“寻常路”的企业家。

这位企业家在五年后,依托蓬溪县委实施的《农村优秀人才“双引”工程》有了个新身份——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一上任,就给村里做了一个五年的整体规划,着手发展产业。但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一次他又不走“寻常路”,村民们已经跃跃欲试了,他却不让大家来参加。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根据村里的空气土壤水质条件,我先试验一下,看哪个产业更合适,有收益了再让大家参加,到时候村民们的土地除了租金还能有入股分红,在这里打工还有收入。我说您这光说赚的事儿了,那要是赔了怎么办啊?他想都没想就回答我,赔了,算他的!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为了凑齐项目的启动资金,这个时候他已经卖掉了北京的一处房产。那几年被人说他做的事情是图名又图利的时候,他说他不委屈,资金一度断裂工程停摆的时候,他说他不怕,唯独在谈到对家人的愧疚时,这个一直笑容憨厚的汉子红了眼眶,难过得连话也说不出来。

这个不修“寻常路”、不走“寻常路”的第一书记,还会经历一次“不寻常”吗?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经过 14 年的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大家的齐心协力之下,这个村人均年收入从 2300 元增长21838 元,翻了近十倍,还与周边十个村成立了拱市联村,进行整体发展规划,引进了 5 家公司、6 家种养殖大户建成千叶佛莲、佛莲柚、三七等十大特色基地 6000 余亩,先后荣获“四川百强村”、“全国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说了这么久,还没向您介绍故事的主人公:先后三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会见的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蒋乙嘉。

拱市村的干部群众们说,再奋斗三年,我们村就能达到一个真正的 4A 级农业景区!您看,当年的“想得美”真的美了!

一个故事、十四年,我从返乡创业讲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我骄傲,这样的好故事来源于我们基层的报道;我们更加骄傲,这样的好故事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基层最生动的实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会继续讲好身边故事、传递基层好声音!我是王蓝燕,蓬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