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践行“四力” > 正文
青春的回答
http://www.scjx.org  (2022/12/8 15:38:00)

四川广播电视台 史晶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场独一无二的旅程。今年是我干记者这行的第十年。十年,我用镜头和话筒见证了新时代的气象万千,也追寻和记录着一个又一个青春的故事。如果十年是青春最好的年华,你的青春,会有什么样的回答?

多年以后,面对三星堆博物馆,郭建波一定会回想起在考古方舱的显微镜前,瞪大眼睛寻找丝绸的那个遥远的夏天。郭建波,三星堆考古发掘文保队伍当中的一员。在三星堆找到丝绸,是他执着的追求。

三星堆是否有丝绸,曾经是个未解之谜。丝绸属于有机质,厚土埋藏数千年,能找到它细微的残留吗?回想起“于无形处寻丝踪”的那段日子,郭建波说,这是一段枯燥、焦虑又不断重复的过程。8月的广汉,在没有空调的库房里,他一个人静静地和文物残片呆在一起,白天找、晚上找、夜晚睡觉,闭着眼睛,眼前仿佛都是青铜色的。一个多月的时间,看了500多件残片,终于有一天,在一件青铜残片上,他发现了一处疑似丝绸残留的痕迹。起初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被他找到了吗?后经专业仪器检测,是的,三星堆真的有丝绸存在!

而在这之后,他又相继在1986年出土的文物和此次正在发掘的文物当中,找到80多件器物上的丝绸残留痕迹,也为深入研究和阐释三星堆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郭建波告诉我说,这就是他心中考古的魅力,未知是最强的动力,每一次探索的完成,填补的都是人类的珍贵记忆。在我们直播那天,他尤为兴奋,因为他又有了新的发现:在一块肉眼可见的丝绸残留物上,发现了金色的涂层。他说,这将是他新的方向:在三星堆,找到文字!

今年,刚好是郭建波从事考古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前两天,他发了一个朋友圈:“奔赴下一个十年”。以青春叩问远古,年轻的目光投向3000年前,这段青春的旅程伴随了太多的未知,但脚踏实地、上下求索,这就是一个考古青年最真切的青春回答。

往事并不如烟,每个故事都有它的起点。十年前,郭建波离开家乡西安,来到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同一时间,背上行囊远走他乡的,还有岳池小伙王涛。王涛是一位磨床工,他在厦门的青春十年,也在追寻自己的答案。

在《5G云团圆》春节特别直播中,我们在厦门的工厂车间里见到了王涛。每天,除了午饭可以休息一个小时,王涛基本上要保持同一个姿势站上一整天。这样的工作,他干了十年。他说,有时也会觉得枯燥和辛苦,但十年的时间,早已磨出了严谨细致的耐性,也淬炼了顽强拼搏的毅力。春节期间,他和工友们一起留在厦门就地过年,可远在千里之外家乡里的儿子,是他最牵挂的人。直播当天,我们帮他传递了这份思念。

挂断视频的那一刻,王涛眼神坚定的告诉我,当磨床工,是当初师傅选的他,但他喜欢钻研这份技术,如今,通过努力,他成为了技术担当,接下来,他有一个小目标,是能够早点接儿子来厦门读书,一家人一定要整整齐齐。

我们往往想要选择生活,但大多数时候,是生活在选择我们。十年磨床工,十年的青春奋斗,王涛眼中有光、脚下有路,这位年轻的父亲,一定会是儿子最温暖有力的港湾。

有人跨山越海,千里打拼;有人眷恋家乡,情系大山。26岁的彝族小伙俄木日谷就是这样。十年前,成昆线上的5633次列车是俄木日谷每周从学校回家的“校车”。如今,他依然在这辆平均时速32公里、最低票价两块钱的“小慢车”上,只不过,他现在的身份,是列车员。

俄木日谷告诉我,坐着小慢车去走亲访友、买卖赶集、打工上学,是彝族老乡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小慢车也承载着他的情怀和梦想。如今,穿上制服,在小慢车上整理车厢、给学生辅导作业、帮老乡搬运货物,成为了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今年1月份,动车开进了大凉山,我在西昌开往攀枝花方向的首发动车上,再次见到了他。身着民族服饰,满脸笑容的俄木日谷高兴地告诉我,家乡开来了“绿巨人”,他也被通知去参加车务段的培训,不久的将来,除了小慢车,他可能也会和老乡们坐着“绿巨人”一起穿越大山。快与慢之间,他见证着家乡的巨变,也在参与家乡建设的过程中,追寻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十年,未必称得上沧海桑田,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每个人都有目共睹。而我的十年,在追寻和记录中,也被一个个普通又不平凡的故事感动着、激励着。

感谢记者这份职业,让我有幸成为见证者、记录者和传递者。因为每个故事,都有一份力量,每一次蓄力,都是为了更好的出发!岁月为笔,山河为卷,时光不负奋斗者,追梦路上,让我们一起用青春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