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前沿 > 正文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五种人不可当记者
http://www.scjx.org  (2023/6/1 15:47:00)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是时代的守望者和记录者;也有人说,记者只是一个饭碗。如何客观看待记者这个职业?成为一名合格记者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突破传统媒体界限并拥有新闻聚合头脑的全媒体记者又该如何成长?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生前在一次培训讲座时曾说道:“五种人不可当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

这句话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很深,也给大家留下无尽的思考和有益的启发。

为什么这五种人不可当记者

呢?下面我们逐条分析一下——

 

“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

热爱是干好工作的前提,有炽热的热爱之心,才能有激情、有干劲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反之,不喜欢、不热爱,那就无从谈起干好工作。以新闻工作而言,只有热爱这项工作,才能跑得欢、写得勤,把自己身上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纵观那些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哪一位不是新闻工作的热爱者、挚爱者?

素有“激情社长”之称的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采写焦裕禄事迹时,多次深入基层采访,每次都是流着眼泪采访、流着眼泪写稿。他说:“有热爱,有激情,也就产生了不写出来吃不下睡不着的动力。”这些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把新闻工作视为自己的生命一般,全身心投身其中,这就是精品佳作不断问世的根本原因所在。

 

怕吃苦的不可以

新闻工作如同其他工作一样,是要吃苦的。采访苦,写稿苦,编版苦,值夜班苦,这是家常便饭。

人民日报老记者田流以写农村报道著称于世,那是他多年来“从玉米地出来,又钻进高粱地”辛勤采访写作的结果。如果想干新闻这一行,又不想吃苦,那就别入这一行。当然,苦中也有乐,那是另外一层意思了。

“畏风险的不可以”

搞新闻工作是有风险的,这不是危言耸听。综观新闻史上众多事例,都可以看到这一点。战地记者的风险自不待言,即使在平时的工作中,各种风险也存在。写揭露问题的稿子遇讥讽,写抨击腐败的报道遭威胁,也是常见之事。如果畏惧这些,害怕了,退缩了,那就有辱记者的名声。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是记者的责任与担当,干新闻没有不畏风险的精神是不行的。

 

“慕浮华的不可以”

在有些人看来,当记者风光得很,挎个相机到处跑,写稿发表后名利双收。其实这是看其表面而滋生的一种慕浮华心理,要不得。

如前所说,记者工作是要吃苦的,如果一味慕浮华、图舒服,那干不可多久就会垮下来。特别是在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慕浮华、逐名利的不良风气时时在侵蚀新闻队伍,很需要提高警惕。

 

“无悟性的不可以”

搞好新闻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悟道”,“悟”什么“道”?“悟”采访之“道”,“悟”写稿之“道”,“悟”编排之“道”。因此,有“悟性”甚为重要。一般说来,新闻这些“道”,并非深奥难懂,但真正掌握、变成自己手里的本领运用自如,还真得不断“悟”才行。同期进媒体门的大学生,没过几年差距就出来了,有的脱颖而出,有的比较优秀,有的则勉强凑合,还有的“跟不上趟儿”。为何?其中一条就是在“悟道”上下的功夫不同。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悟”,再加上反复磨练,才能掌握真本事适应工作的需要。

除了以上五条外,我想在这里再添一条:“不熟悉互联网的不可以。”这是根据现在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时下已是媒体融合的时代,你不掌握新媒体技术,就上不了岗、干不了“活儿”。这当然是个技术层面的要求,但也是当下干新闻、做记者的一个必要条件。

范敬宜当年讲的这些话,至今仍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媒体人特别是年轻人不妨经常品品其中的深刻含义,激励自己奋力前行。

 

来源:传媒茶话会

(作者:刘国昌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