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评奖 > 正文
用心用情 采“好料”抓“活鱼”永不过时——2022 年度四川新闻奖典型报道参评作品评析
http://www.scjx.org  (2023/10/11 15:21:00)

四川新闻奖评委 黄蕾

2022年度四川新闻奖共收到典型报道作品45件,与国际传播作品(15件)同在一组,一等奖合并评出6件(其中国际传播4件、典型报道2件);典型报道评出二等奖作品9件、三等奖16件。

典型报道类是对标中国新闻奖评奖规则修改后首次单列,获奖作品可圈可点,但也有部分报送的作品可能是属于选送了通讯、专题等类别后的“遗珠”,质量略显良莠不齐,一些作品单薄无表现力,难以打动人,值得总结。

本届参评典型报道的作品从题材来看,对具有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先进事迹、先进经验类均有展现,涉及农业技术、乡村振兴、教育先锋、大国工匠、卫生健康、法治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其中关注二十大代表、道德模范和基层先进工作者较多,也有反映见义勇为英雄的网络热点人物。参评作品的题材普遍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同场竞技时,比拼的就是各自的表现力了,可以看出,胜出作品在“讲故事”的能力和效果上较为突出。

好故事是跟出来、挖出来的

获得一等奖的两部作品分别是四川日报的通讯《金色山川赤诚的红——追记阿坝州金川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罗从兵》和四川广播电视台的广播专题《雪山下的乡村藏医47年救治了100万患者》,两者都是采编团队深挖细采的“功夫菜”。前者派出小分队深入罗从兵生前工作地,历时半个月,走访近百人,写罗从兵太忙、精力都给了工作时,提到:同事为他制作遗像,只找到两张标准照,一张是十多年前拍的,一张领带没有打正,相馆提出要不要用软件把领带“修正”一下?同事含着泪说:

“不,这才是我们的罗阿哥……”后者记者花时间跟、守,在占玛泽仁医生达到100万诊疗量之前就数次进入德格,熟悉、了解主人公和他的身边人,挖出的细节让人动容:占玛泽仁一生没有结婚、没有存款,47年行医所得尽数补贴在购药上,绝大多数药费不超过3元并且是半个月的用药量……肯花大量的功夫才能“挖”出宝贵的素材、“熬”出鲜活的报道,这样的作品才能浸润人心。

好故事是敏锐发现、坚持追踪、抢出来的

获得二等奖的作品成都广播电视台的电视系列报道《成都六勇士系列》、华西都市报的通讯《车轮下救孩子失去左臂她说“一只手换一条命,值了”》就是这类代表。“六勇士”在成都成华区闹市联手制服持刀行凶的男子,有勇有谋,成都台就这一英雄群体及后续发展连续追踪,先后推出10条报道,并移动优先,推出网络短视频收获点赞超700万,“成都六勇士”上了中央政法委2022年第三季度“见义勇为勇士季度榜”榜单。遂宁女子冉体兰飞身于大货车车轮下救出两岁孩童,自己失去了左臂,记者得知消息后,连续多日坚持关注双方情况,等待合适采访时机,在不放弃地坚持、争取下,终于得以与手术后在医院康复治疗的冉体兰对话,深度还原了当事者救人全过程及幕后故事,冉体兰入选中央文明办“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四川候选人”。这一类见义勇为的凡人善举往往第一时间是由网民手机发出的,如何敏锐地从网上发现线索,如何快速反应跟进采访,如何面对难题不言放弃,是当代记者要认真研习的基本功。

好故事是巧妙策划、多种手法打造出来的

获得二等奖的作品四川广播电视台康巴卫视的电视专题《俄德的礼物》,在所有参评作品中有着鲜明的特色,用类似微电影的手法,采用双线叙事,一方面跟拍村民在得知乡长俄德调任后,去找寻他想送上小礼物的过程,另一方面,跟拍俄德给一位新入职的公务员送上“见面礼”,带着他走村串户传授工作方法的实况。双线叙事交替推进,航拍、跟拍、记录同期声、不用解说词,在讲故事中展现了藏乡巨变,也让一位扎根高海拔地区、想民所想、尽心尽力、不到40岁就两鬓斑白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形象立体丰满。三集加起来25分钟的报道让人沉浸式感受俄德的工作,不觉冗长,采编人员的匠心值得点赞。

好故事一定有好的细节和切口,配好标题更耐人寻味

仍以二等奖作品为例:阿坝日报社的《提前预警组织避险挽救19人生命——然拉木滚获省政府表扬》报道地灾监测员然拉木滚根据平时培训的知识,判断可能会发生较大规模地质灾害,随即组织19人紧急转移成功避开滑坡险情,高度还原惊险场景,扣人心弦;廉政瞭望的《“三无”缉毒警察周脉军》讲述了周脉军数次与死神擦肩的惊心动魄,写出他面对毒贩的无畏、无情和对缉毒工作的无愧,“三无”让人印象深刻;四川法治报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政法系统“石榴籽”调解品牌创新述评》从叙永县法院摩尼法庭大门旁的两棵石榴树写起,讲述当地“石榴籽”调解员的调解故事,形象贴切;

精神文明报的《我在“云端小学”当校长》写校长曲比史古自家住土坯房却自掏腰包建新教室、组建足球队为孩子们搭建通往山外世界的圆梦桥梁,温暖人心;四川农村日报的《杨文钰:22年力促“玉豆”情深》将略显枯燥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经由杨文钰专家团队的解读,生动表述为“玉米不减产,每亩多收100~150公斤大豆”的“四川贡献”,浅显易懂;四川党建的《扎根群众心间的“农民教授”》则通过白描马均教授的稻田生活,让受众窥得广大农业专家为“中国碗端中国粮”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油然而生敬意……

好的作品在讲故事中讲道理、树典型,润物无声。反之,瑕疵作品也值得为镜,能帮助我们找到创作的正确方向和标准。小结此次参评作品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下:

一、缺故事、缺过程、不生动、不深入。一些报道浮于表面,讲成效就罗列数据,讲经验就照搬总结材料,选题传统无时代特色,表现传统无受众意识,可读性、可视性较弱。

二、切入主题慢,文风浮夸。个别视频作品开篇一分钟还未见主人公,或全片几乎无特写镜头,播完都没看清主人公的脸。个别文字类作品堆砌溢美之词,言过其实,有吹捧贴金之嫌。

三、过于炫技,形式大于内容。好的融合报道类作品能与受众形成良好互动,吸引受众自然而然参与,但个别作品需打开网页又再扫码,在电脑端和手机端切换,交互方式过于多元,实则不利于传播。个别漫画类作品虽有创新,但集纳的是事迹的简单提炼,很难入脑入心。

四、粗心大意,错字漏字。其中一件作品在推荐表中写:“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全国人大代表积极履职”,显然有误,此种疏漏出现在推荐表中实属不该。还有些视频类作品忽视同期声唱词字幕的校对,错字漏字,须知唱词字幕也是视频类作品的重要呈现部分,尤其是对于双语节目来说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一点思考:

先进典型是时代精神的标杆,典型报道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法宝。主流媒体历来高度重视典型报道,尤其是先进人物的典型报道。但是,面对如今信息传播的多样化、阅读方式的碎片化、热点更迭的快速化,我们应该怎样发现、挖掘、采访、呈现?在受众指尖决定传播效力的现实下,如何让典型人物不被反感、充满魅力,如何让典型报道引人转发、避免“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自娱自乐式尴尬,这一课题值得思考。“快”时代,“精”传播,“快销品”与“畅销品”不矛盾,要发掘新时代的典型,要做好新时代的典型报道,仍然需要用心用情地下功夫,采“好料”抓“活鱼”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