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评奖 > 正文
聚焦主题 以人为本 体现“四力”——2022年度四川新闻奖文字通讯参评作品评析
http://www.scjx.org  (2023/10/11 16:07:00)

四川新闻奖评委  诸葛丹

2022年度四川新闻奖文字通讯类共收到来自央媒、省级媒体、各地市州报社、融媒体中心,以及行业媒体报送参评作品271件,我所在的通讯二组共132件,总体数量与前几届大体相当,题材涉及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重大主题报道,防疫抗疫、社会治理,泸定地震、抢险救援,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成昆铁路复线通车、重大工程建设成就,英模事迹、凡人善举等多个领域。媒体同仁们以踏实的脚力、敏锐的眼力、深邃的脑力、生动的笔力,把握时代脉搏,放歌巴蜀大地,用真情实感讲述动人故事,用浓墨重彩描绘日新月异,书写出了新时代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根据“导向正确,主题鲜明,内容真实,新闻性强,时效性强,感染力强,社会效果好”的评选总体要求,按照通讯“详实深入报道新闻事件、人物,选材典型,结构合理,表述生动,感染力强”的评选规则,评委们通过认真审读、集体讨论、综合评析、比较取舍,本组共评选出一等奖12件,二等奖25件,三等奖43件,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作品两件。

回看获得奖项的通讯作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重大主题报道地方特色鲜明

四川是中国的四川,四川的高质量发展是全国高质量发展的组成部分自不待言,然而四川在全国一盘棋中又具有其自身的定位与特点,这就要求新闻报道既要讲好中国故事,又要写好四川篇章,做到国家意志充分体现,地方特色鲜明突出。四川日报社选送的《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篇章——<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的决定>诞生记》,与同类型稿件相较,稿件不满足于解读全会成果本身,从领袖的战略擘画、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四川省情实际入手,深入剖析推进四川现代化路径的由来、决策的过程、决策的特点。稿件重点聚焦《决定》,同时又放宽视野,从目标找短板、对标先进看差距、立足省情看不足、综合研判找路径,进一步阐释了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牵引、抓手的来龙去脉,丰富了成果的理论基础,更大范围拓展了成果的外延,为更好凝聚全省上下一心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力量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四川日报选送的《拼,就是不停地往前游》,聚焦拼经济、保增长宏大主题,记者将视线对准个头不大但数量众多且作用重大的中小企业主和个体户主,转辗成都、南充、德阳、眉山等地,对话超过30位受访者,涉及餐饮服务业、生产制造业、文创产业、社会零销、跨境贸易等各行业,真实全面反应了市场主体拼经济的全貌,既有全国大背景,又有鲜明的四川特色。

以小见大生动传神,

提升传播致效

重大成就报道很容易流于视角高大、辞藻华丽而内容空洞,非热点题材一不留神也容易陷于讲述艰涩、不知所云的状态,读者不爱看、读不懂,会极大影响传播效果。本次参评作品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一现象的极大改观,涌现出了不少小切口大道理、小故事大主题的佳作,四川经济日报选送的《听,凉山人在说新成昆》就是这样的一篇佳作,报道没有去全景式回顾新成昆铁路的建设历程,而是深入凉山西昌、越西等地的城市、乡村、施工现场,与老百姓、建设者、管理者等十多位被采访对象深入沟通交流,用散文的笔法,以新成昆铁路全线贯通运营、凉山跨入动车时代为背景采写,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以“听”凉山人对新成昆的“说法”为切入点,写出了凉山迈进动车时代的“精气神”,文字舒展优美,文情并茂,可读性极强。成都日报选送的《农本调查一本特殊的“流水账”》,通讯以成都年龄最大农调户徐宗章大爷为主线,双流发改局工作人员涂洪波、彭州高林村原党支部书记杨长福为副线,着眼徐大爷手里43年从未间断的一本特殊“流水账”里,折射出的成都社会经济变革、产业结构调整轨迹。通过扎实的采访,鲜活的细节,精准的表述,将一个原本生涩的题材成功故事化,可读性与政策宣讲兼备,生动展示出农本调查这项特殊事业,对国家价格政策制定,稳定市场价格发挥的不可替代之重要作用。

见人见事,

有温度合人性,

提升报道的共情与公信

文学就是人学,新闻通讯同样如此,没有人物的通讯往往苍白无力,有血有肉的人物最能打动人心,符合普罗大众的基本生活认知才能得到最大的认同。成都商报选送的《夺冠:一位“野路子”校长,和他的一群乡村排球少年》,通讯以成都市一所偏远的乡村学校,经过399场激烈比拼,竟然在一场有140所学校、304支运动队参加的全市比赛中“爆冷”夺冠这一新闻事件为切入点,将笔触聚焦于一个坚守乡村学校,为通过发展排球这个特色项目改变乡村孩子们的人生命运,一个原本是教数学、一个是教科学的分别已经59岁和57岁的两位“半路出家”的兼职教练,用两年时间,用被戏称为“野路子”的各种办法与努力奉献,在最差的场地上,用最“土”的办法,带着一群毫无排球基础的孩子,实现了逆袭。整个报道见人见事,生动可信,散发着崇高的人文光辉和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华西都市报选送的《4岁男孩乘溜索获救安慰妈妈“我不害怕》,聚焦泸定6.8级地震水中孤村共和村的救援行动,抓住了一个4岁男孩通过溜索滑出,得救后与父母对话的场景,没有空洞的感激,也没有无聊的煽情,有的是孩子天真而真实的话语与感受“我不害怕”,甚至还觉得好玩,描绘出了一幅真实而感人、生动传神的画面,给紧张的救援场景平添了一抹安全而祥和的亮色。

在本次参评作品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加以重视的瑕疵和问题,有的是“老生常谈”,有的是“新近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重大主题报道、中心工作宣传篇幅巨大、概念堆砌、立场先行、内容空洞的现象亟待持续改进。

二是将没有实质联系的内容、概念进行强行关联,党政要闻报道中穿靴戴帽现象有所增加,尤其是将某项工作的部署、推进与领导人视察、国家战略、城市形象等等生硬捆绑,这一问题在区市县媒体中更多见一些。

三是体裁错投,主要是将本是消息类作品“错”为通讯这是历年都存在的问题,还需加大改进力度。

四是报道逻辑矛盾,损伤新闻真实性。比如通讯《全国绿化劳动模范郭勇周——这片山林是我另一个家》中写到转业22年,“郭勇周先后辗转工作于大垭管护站、猫儿嘴管护站、蒿枝坪工区、钟家湾管护站等地,主持参与林场各类造林绿化工程10余次,累计栽植藏柏、水杉、柳杉、刺杉、香樟、小叶楠香、红枫共35万余株,造林面积达3000余亩。”“藏柏、水杉、柳杉、刺杉……当年亲手种下的35万株树苗”。这组数据读者只要稍加计算,就能发现其中的非常识进而质疑新闻的真实性:22年,8030天,35万棵树,3000亩,每亩117棵,每天要种44棵,需经年累月持续不断、不眠不休(文中提到了他与盗伐者斗争受伤休息了好几个月)……再比如通讯《我的邮包里装着好生活》中写到:“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高原上,哈弄夺机顶着风霜雨雪,蹚着乱石湍流,走过30余万公里路程,送出450余万件邮件”,“他,从事乡村邮递工作14年,是中国邮政四川若尔盖分公司一名乡村邮递员”,“今天比较少,只有200多件,多的时候能有400多件。”“路修好了,网购普及了,哈弄夺机的生活也有了变化。他把三条邮路分了两条给同事,自己负责路况最差的那条,出班的频率也从开始的一月一班变成了现在的一周五班”。同样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就能发现问题:14年,168个月,756周,5110天。450万件,风雨无阻不眠不休,平均一天约881件,而文中又明确讲到了最多的时候能有400多件。一月一班,一次26786件。一周五班,一次1190件。这些矛盾是会让读者疑惑的。建议有关媒体单位在选送参评作品时强化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