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记协动态 > 正文
获奖者说:脚底板下出新闻 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
http://www.scjx.org  (2016/12/16 16:25:00)

获奖者说:脚底板下出新闻 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

 

 编者按: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研讨会上,获奖者代表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11·7”重要讲话精神,以“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为主题,分享从业经历和获奖感悟。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李宣良:好新闻要靠好的作风文风、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胜利的号角 和平的宣示》是集体成果,记者白天在训练场上和战士们挥汗如雨,晚上在驻地挑灯夜战、整理资料、构思写作。60余天的深入采访获得大量生动细节。为准确传达胜利日阅兵的深刻内涵,我们从阅兵主题中提炼出“胜利”“和平”两个关键词作为报道主线,揭示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夺取胜利的历史,以及珍爱和平、捍卫和平的坚定信念。

    留言本里有动力

    光明日报社唐湘岳:回首34年记者生涯,最珍贵的是8个留言本。时间像一位魔术师,把我的留言本变幻得乐趣无穷。本子里,少年足球队员终成国足主教练,青涩高中生实现演员梦,退伍军人独守大山30年……留言本上记录着一个个传奇的故事,一串串普通人成长的脚印。采访对象给我的这些留言,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他们发自内心的留言,简洁、生动、形象又非常深刻,这对我改进文风有很大启示。

    好新闻要靠“硬功夫”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胡国华:新闻工作需要丰富的实践锤炼,才能不断趋于成熟。优秀新闻作品是靠“硬功夫”而不是“巧功夫”拼出来的,是用智慧、汗水和生命书写的。一篇好新闻不是只靠漂亮的文字和技巧的处理,而应该体现记者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一个把根深深扎在人民中的记者,才是内心有源泉的记者,才是有灵魂的记者,才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用匠心“研磨”新闻作品

    中央电视台岳群:要让电视作品有感召力,就要切实落实“三贴近”要求。在《大国工匠》报道中,我们坚持文风的改变,深入基层,用细节说话,用镜头说话,沉下心去挖掘,让大国工匠都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我们也是新闻界的一名工匠,工匠身上的敬业、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的精神,同样适用于我们,用匠心去“研磨”每一个新闻作品。

    脚底板下出新闻

    工人日报社车辉:新闻价值、新闻点的判断和提炼至关重要。《“为什么2元钱的‘救命药’没有人做?”》的采访和写作没有高深的技巧,而是抓住了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既有建设性,又不越位添乱,体现了记者的担当。为了报道廉价救命药为什么难找,我们采访了制药企业、药房、医院、医生等各方机构和专业人士,使廉价药投入少、生产难等系列问题浮出水面,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故事化”实现“柔性”传播

    河南日报社王国庆:党报是新闻纸、观点纸,也是“故事纸”。这就要求记者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讲故事传播主流价值观,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提升“悦读”率,实现“柔性”传播。《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从讲述看似平常的借钱还债故事,传递出诚信的力量;以白描方式表现人物语言、动作等,刻画出人物性格,让人物鲜活起来,用情节、语境、语感吸引和感染读者。

    到人民群众中去挖素材

    江苏城市频道黄琼花: “一滴水中见太阳”。记者一定要到人民群众中去找典型,挖素材。《老冯家的“传家宝”》以一位87岁老人坚持亲手编撰《家》报的故事切入,通过详实采访,以对当事人、网友、现场评论员的访谈互动方式,多视角探讨传承优良家风的时代意义,展示“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作用。

    媚俗与猎奇换不来读者认可

    中国网吴闻达:新闻报道的核心始终是“有血有肉”的人,这要求我们在报道中无论是画面要素还是文字介绍,都要突出对人物细节的刻画,注重发掘报道对象的个性与共性,发掘故事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对于网媒记者,媚俗与猎奇也许能换来一时的点击量,但一定换不来读者的认可。这就要求我们敢于直面社会丑恶现象和阴暗面,激浊扬清,针砭时弊。

    让“想讲的”和“想听的”相结合

    中国日报社朱萍:提升国际传播实效,需要我们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和范畴,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相结合。有人说,做传媒,对公众的心理迎合必不可少,但这种投其所好是有限度的。不能把贴近外国读者理解成一味迎合外国读者,特别是涉及到原则性的问题,要始终保持“政治家办报”的清醒意识。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