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的故事 > 正文
百年后的回望《民国时期的老成都后记》
http://www.scjx.org  (2022/7/18 15:58:00)

王泽华 王鹤

 

这是一本写于 21 年前的书。以当下的目光回望 21 年前,就如诺曼·麦克林恩的那句话:“一切将要发生之事早已发生,一切将要被人目睹之事已成过眼云烟。”

上世纪 80 年代与 90 年代初的成都,街道还大致保留着老成都的格局,有许多小街,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居住着土生土长的成都人。

 

1998 年底,资深出版人、后来任四川文艺出版社社长的吴鸿先生,策划了《老成都》系列丛书,共六种,我们在其中承担了《民国时期的老成都》的写作。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一遍遍梳理那些堆积如山的史料,循着一条时光隧道,慢慢向晚清、民国的成都回溯。那段似乎有些隔膜的历史渐渐清晰。旧日成都的繁复与单纯,宁静与喧嚣,美丽与沧桑,都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呈现出来。动笔之前,我们有过隐隐的惶惑:就晚清和民国成都历史本身的丰富多姿而言,要全景似地再现它们,不仅我们的笔力难以企及,篇幅也不容许。然而,退回去数十年、百年,成都平原这样被奇峰峻岭、湍流险滩维护的闭锁而富足的乐土,她在舒缓沉着的节奏中积淀的城市风貌、人文特征,与别处迥异其趣。她的非现代的,外省的魅力,最易在日常生活中显现。所以,我们试图从个人生活场景走进老成都,尽量去触摸那些家常的、世俗的生活细节,尽可能地再现旧日的风情、风俗和社会生活。

通常,女性的笔触相对散漫、感性一些,这可能成全这本书,也可能伤害这本书。所以我们时常警觉着,在凸现细节的同时尽力去避免那些过于情绪化和主观化的东西。得益于多年记者生涯的训练,使我们在对旧闻的把握上也有了几分类似新闻的要求。这或许使行文多了几分拘谨,但也许会少了些过于恣肆放任、 空茫氤氲的私人感觉。只是,不知我们的分寸是否把握得当?好在,我们自己就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编辑《老成都》专栏的积累,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底气;工 作所需,不时要采访老成都人,或约稿、商讨稿件,拜访的那些老成都人,为我们提供了旧日生活中富于质感的细节,给这段历史带来了触手可及的温度;李劼人先生对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成都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精到描绘,让我们似乎直接呼吸、感染到当时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氛围;傅崇矩等前辈成都人对老成都近乎照相似的细致描摹,使我们在“回到”从前时增添了不少从容。

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世界风云变幻的 2020 年岁末,经济停顿,交通停滞,城市封闭,冥冥之中,造物主是要让匆匆赶路的人类放慢脚步,回头看看来时的 路?感谢四川大学出版社,在这样的时刻决定推出《民国时期的成都近乎照相似的细致描摹,使我们在“回到”从前时增添了不少从容。

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世界风云变幻的 2020 年岁末,经济停顿,交通停滞,城市封闭,冥冥之中,造物主是要让匆匆赶路的人类放慢脚步,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感谢四川大学出版社,在这样的时刻决定推出《民国时期的老成都》修订版。时过境迁,在这一次的修订版中,我们对以往的文字做了一些删节、修改,又增补了不少新内容,力图使新版的容量更为丰富。这是我们对上个世纪的致敬。

对于那些离我们而去的人们,我们想说,我们怀念那些和你们在一起的时光,它们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