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6 日,中国记协 正式发布了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22)(下 称《报告》),《报告》 专门列出一章 ,来阐述全国报纸 、广播电视 、通讯 社等行业的人才体系建设情况 。总体看,超过百万的新闻从业人员构成了中国新闻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主力军,亦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有一项数据则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报告》显示,2020 年报纸出版业共有从业人员 17.1 万人,与 2019 年相比下降 6.6%。
《报告》同时给出一组数据,那就是 2017 年、2018 年、2019 年报纸出版业从业人员分别有 20.6 万人、19.3 万人、18.3 万人,就业人数连续 4 年下降。与上一年相比, 2017 年、2018 年、2019 年就业人数分别降低了7.9%、 6.1%、5.5%。
可以看出,从 2017 年至 2020 年,每年报纸出版业年均减少从业人员近万人,无疑,这对于本就是互联网大潮最大“受害者”的报业而言,实在不是什么好消息。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 报媒面临着资源整合,近年来相继传出有关都市报、晚报停刊的 消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印证了报媒当前发展的现状。
那么,是不是年减万人,就代表着报媒市场没有吸引力了,或最终被淘汰出局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报纸作为中国百年来流通最久的媒介之一,虽然在传播上与互联网相比有着天然的劣势,但是报纸依然有着独有的魅力,比如,报纸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与 互联网动辄谣言满天飞的现象就是鲜明的对比。
长期以来,报纸以及从业人员形成了严格的新闻审核制度,对于未经证实的信息具有天然的屏蔽保障。同时, 报纸对于文字的使用,其要求近乎于苛刻的完美,有着完整的报纸美学体系,对于推广文字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外,报社是有名的互联网行业“黄埔军校”,众多离开报社的著名记者、编辑甚至是主要领导都加入到互联网行业,成为助力互联网飞快发展的主力军。 当然,还有很多离开报媒的同仁,选择了创业、自媒体等领域,依然以笔为生,以笔为荣。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年减万人并不可怕,亦属正常现象,每年依然会有年轻人选择到报社发展,伴随着媒体的深度融合,也许以后可以不称呼自己为 “报人”,而选择称之“全媒体人”, 这是大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在大势之中寻找到能够委身的 小风口,亦是每名“报人”需要做的选择。
说了报业,再看看广播电视行业的情况。
与报业相比,广播电视行业依然有着较大的吸引力,《报告》 显示,截至 2020 年底, 全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达 101.10 万人,同比增长 1.67%。
广播电视领域是重资产行业,人才方面既要有播音员、主持人、编辑记者等人才,还要有工程技术人员。为此,广播电视行业从岗位来看,管理人员达 17.15 万人,专业技术人员 52.39 万人(包括播音员、主持人 3.00 万人, 编辑、记者 17.57 万人,艺术人员 3.16 万人,工程技术人员 14.96 万人) ,以及其他人员 31.55 万人。
那么,在这些人才当中,受行业专业岗位影响,高学历人才占据大多数,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高达 51.82%,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6.20 万人,本科及大专学历 78.86 万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为 84.13%。
另外,从年龄看,35 岁以下人员为44.65 万人,36 岁至 50 岁人员 43.48 万人,51 岁及以上人员 12.97 万人,其中 35 岁以下人员占比 44.16%。
由此可见,广播电视作为与百姓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依然是众多人才心向往之的领域。
除了报业和广播电视行业, 通讯社亦是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高学历人才的聚集地。截至 2021 年底,新华社有员工 1.2 万余名。在总社内设机构和国内分社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超过 40%。
截至 2021 年 12 月,中国新闻社新闻从业工作者 2032 人,其中,男性占 53%,女性占 47%;从学历看,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 37%,本科占 50%。
《报告》同时介绍了全国新闻单位取得新闻记者证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报告》显示,截至 2021 年 12 月,全国共有 194263 名记者持有有效的新闻记者证, 其中,中央新闻单位 22402 人,占 11.53%;地方新闻单位 171861 人, 占 88.47%。
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体单位持证数量明显增加。从媒体分布看,报纸为 70131 人, 期刊 4333 人,通讯社 2919 人, 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电影制片厂为 94370 人。新闻网站 3285 人(中央新 闻网站 1836 人,地方新闻网站 1449 人) , 融媒体中心则达到19225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