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评奖 > 正文
使命记心头 责任扛肩上——2021 年度四川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参评作品评析
http://www.scjx.org  (2022/10/18 15:42:00)

四川新闻奖评委  

2021 年度四川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类作品评选,分两个组开展工作。我所在的第一组严格按照评选规则,对收到的 141 件参评作品逐一进行了认真 评议,评出特别奖 1 件、一等奖 13 件、二等奖 26 件、三等奖 45 件。获奖作品关注民生诉求,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架起联系政府部门和老百姓的新闻连心桥;发出四川声音,讲好四川故事,为治蜀兴川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再次梳理作品及回顾评审中的细节,可以说带给我两个惊喜、一点思考。

惊喜一:舆论监督报道作品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中,舆论监督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遵循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推进舆论阵地建设的理论要求 和实践要求。今年 5 月 17 日,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 2022 年第一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的公示》显示,中国新闻奖首设舆论监督报道奖。 但客观来说,对于新闻媒体而言,舆论监督报道既是热点,也是难点,有时甚至可能成为痛点。于是,一些记者碰到舆论监督报道绕道走;有的媒体过于强调正面宣传为主,舆论监督报道几乎凋零,更有专家直言:主流媒体的监督报道,近年来数量呈下降趋势。

然而从本组参评作品来看,舆论监督报道作品比例较往年有所增加,且涉及作品单位出现行业媒体。这实为一大可喜亮点,本组评委们感慨:“这是好现象。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四川新闻舆论工作者牢记舆论监督职责。”

与此同时,这些作品类型涵盖面较全,话题类、现象类,甚至典型案例监督报道均有涉及,特别是以解决民生实事为核心的重磅舆论监督报道尽显新闻采写 “四力”,体现出报道深度和广度。常言道,舆论监督好比啄木鸟给树木“看病”,合理及时的“治疗”能让大树枝繁叶茂。换言之, 舆论监督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 它却有一种精神的、道德的力量, 准确把握舆论监督的时、度、效, 更能让舆论监督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一等奖获奖作品、四川日报社报送的《文化中心变餐馆、巴金慧园成酒吧…… 成都百花潭公园为何餐馆林立?》就很好地做了诠释。成都在打造公园城市过程中,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对一些有文化底蕴的公园进行升级改造,但在具体过程中却变形走样,餐馆林立、酒吧噪音和油烟扰民,群众意见极大,其中位于市中区的百花潭公园最为典型。那么这些开在公园内的餐厅是合法合规的吗?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平衡公共利益和经济效益?显然,记者是带着问题在调研,并在调研中又有了新问题、新思考。最后通过充分反映各方声音,“做了媒体人该做的事情”,引起了成都市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并为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公 园城市示范区打下了良好基础。又比如,一等奖获奖作品、成都商报社报送的《中国知网生意经:借鸡生蛋年入 12 亿,一篇论文或能获利千倍》,记者敢于通过采访和测算,先于其它媒体率先揭开知网的盈利模式和单篇论文的具体收入水平,让大众和监管部门更直观地了解到知网的商业情况。这种一针见血指出具体问题的监督,有力度,更有能见度。 而这些,特别是在突破难度大的 舆论监督报道上获得及时回应关 切,无一例外不是与新闻采访“四力”的认真践行紧密相关。

惊喜二:坚守“硬核内容 ”, 讲好四川故事。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故事,精彩中国需要精彩讲述。四川既是经济大省,又是文化大省,有许多发展经验、精彩故事值得宣传和传播。85 件获奖作品,无一不将传统媒体“以精对新,以深对 快”的优势充分发挥,聚焦重大工程项目、探寻地区经济发展、 关注生态环境治理、展示脱贫攻 坚样本……一个个报道深入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关注鲜活的事件,挖掘感人的故事,发现突出 的典型,以小见大展现多彩而温情的四川故事,呈现出更活、更新、更实的“硬核”宣传。

以一等奖获奖作品、四川经济日报社推荐的《四川:“灰”砖瓦闯出“绿”路子》为例。砖瓦行业,是近年来四川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行业之一,更是在“碳达峰、碳中和” 的大背景下,面临高质量发展挑战的重点行业之一。在此背景下, 该作品以一场会议切入,又不单说会议,以小见大,讲述了四川砖瓦行业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新变化和新挑战,成就了一篇新闻性强、时效性强,语言文字简洁,表述准确,逻辑清晰的产业观察类深度稿件,值得击节赞叹。 再看一等奖获奖作品、内江日报 社推荐的《“新技术 + 新品种,想不丰收都难! ”“多收了三五斗”内江新说》,该作品可以说胜在新颖有趣。过去,叶圣陶先 生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道出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现在,内江农民演绎了不一样的新版“多收了三五斗”。作品以粮农熊怀著如何“多收了 三五斗”为切入口呼应时代大背景,以接地气的题材反映新时代农村群众的精神风貌,是一篇充分体现“走转改”精神的好作品。

思考:唯有精雕细琢方能出佳品。

在被淘汰的作品中,不乏新闻点极佳,但或因表达体裁选择不佳,或因质量平平,或因新闻价值挖掘不够而被首轮淘汰的情况。我们知道,通讯不同于一般的消息报道,它是关于新闻事实多维度地深入、详细的报道,它对文章题材的选取、故事的讲述、细节的描写等都有特殊要求,既要深入细致,又要体现广度与深度。所以记者更应在采访时思考“怎样谋篇布局”更能反映被采访事件或更能体现被采访对象。

这里不得不提特别奖获奖作品、新华通讯社的《江山石》。该作品从标题到行文无一不体现出作者和编辑的匠心。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入口处的巨石状如“山”字,寓意绝佳,用予标题及开篇,历史与时代的印记就这样深植在了这篇报道里。文中同时使用了大量直接引语及人物故事,既有对老一辈烈士事迹的追忆, 又有对其亲属、战友、守护陵园者故事的呈现,并将川陕革命老区的历史沿革、王坪陵园创建的来龙去脉穿插在稿件中, 避免了自说自话和空洞讴歌,让人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挚与温暖,进而使整个作品新闻可视性强、节奏错落有致,凸显出人性之美、人情之美。

“好文章是打磨出来的”,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除了注重实践与理论积累外,还应把自己当成新闻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从选题到采访,从立意到成文,都要仔细考量,如此方能离好作品靠近一步,诚如《江山石》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