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践行“四力” > 正文
种星星的人
http://www.scjx.org  (2022/12/8 15:53:00)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荀超

我是一个文艺跑口记者,来这儿之前,4岁的儿子问我:“谁是种星星的人呀?”我告诉他,把巴蜀文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的人,就是“种星星的人”。

视频中这个正在做前滚翻的演员叫陈智林,他是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今年58岁。尽管年近花甲,但在我看来,他的前滚翻仍跟40年前一样,干净又利落。

陈智林的跟头翻了40年,我主要参与的《口述历史》也走过了四载光阴。这是一个为抢救、挖掘老艺术家在学艺、表演、教学中的宝贵经验而诞生的栏目,我们着力留住传统文化的火种,进而推动文化的传承。

《口述历史》川剧季采访的第一位嘉宾,是“川剧皇后”许倩云。许老师11岁开始学戏,一辈子痴心川剧艺术。采访前夕,90岁的许老因为不慎摔跤导致骨折,术后卧床休养的她,虽然有些虚弱,但依然自信地跟我们说:“我还能唱,还能教。”

谈起自己的艺术人生,谈到对川剧的热爱,她更是炽烈而纯粹。甚至有的时候,我们还会从这个爱说又爱笑的老人身上,看到几分少女的烂漫。

许老一生教过、指点过的学生难以数计,她先后帮助沈铁梅、崔光丽等8位川剧演员成功冲击梅花奖,90岁了还在收徒传戏。

老人家无儿无女,却收养了许多孤儿,甚至为了他们,把房子都卖了,一直租房住。但是她从不后悔,认为这是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也是为了文化的传承。

许老常说“哪个爱川剧,我就爱他”。她的这份热爱和信念也鼓励我,要为自己钟爱的新闻事业奋斗终生!

过去四年,有40位像许老这样的文艺大家接受《口述历史》栏目的采访。他们身上深厚的学养、严谨的态度和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感染着我要心怀梦想、坚持不懈,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自信心奋力前行。

岁月开启了文脉传承,也让他们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今年68日,许老走了,包括她在内已经有8位《口述历史》嘉宾带着如烟往事,没入星空。

无悔的是,他们留下了钟爱一生的艺术瑰宝。《口述历史》记录了他们的“人生大事”,身为记者的我们,也成为了那个“种星星的人”。

在这里,我还想大声地告诉他们:包括我在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过你们手中的接力棒,让巴蜀文化的“活化石”,与世界文化产生情感共鸣。星空中的老师们,请你们放心吧!

在我们的记录中,“国风变装少年”朱铁雄,以戏曲特效辅之剧情的短视频方式,呈现了“齐天大圣”“二郎神”“常山赵子龙”等中华经典人物的故事。

我们追踪关注近一年的90后手工艺人雁鸿,因擅长制作各种戏曲古风头饰,和传统文化手工作品,登上米兰时装周。

2022年端午前后,我们用双语视频记录下她用废弃材料制作成都三道堰龙舟的过程,“废物利用,环保+文化创新”这一国际传播中很重要的“Eco-friendly”特质,就这样“活”了起来。“中国手艺”海外“出圈”的报道得到外交部领导的点赞,并被中国驻外领事们纷纷转推。

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一直是我们现代媒体人的使命。“活”就意味着更有冲击力的传播,让观众看到更加地道的传统文化。今年331日,我们用沙画《一眼万年》,勾勒了从13万年前的青藏高原到600年前的明中都遗址,展示了中华文化不同时代的星光璀璨。

明明上天,烂然星辰。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说,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蜡烛,而像满天星斗”。巴蜀文化,就是“满天星斗”中的一颗,与中原文化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作为文化传承的亲历者和记录者,我用镜头、用声音、用笔触记录时代,与星河共鸣。

巴蜀文化也带给我很多改变:它让我从一个一句四川话都听不懂的北方人,成长为专业的川剧跑口记者。

我也把这份对传统戏曲的热爱传递给了我的儿子。他在我肚子里时开始听川剧,2岁可以安静看完整场大幕戏,现在4岁了,打锣鼓、翻跟头都有模有样。相信,他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个专业的川剧戏迷。

星光不负赶路人!今后,我会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继续用精准、清新的文字,敲打出简洁而深邃的歌谣,见证岁月,种下更多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