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自律维权 > 正文
四川经济日报社社会责任报告(2021年度)
http://www.scjx.org  (2023/10/9 16:15:00)

一、前言

1.基本情况

四川经济日报于1984年成立,是全国范围内最早创办的省级经济类媒体,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指导、服务全省经济工作的综合性经济大报,也是目前四川唯一的主流经济报刊。

报社现在全省21个市州设有记者站,拥有四川经济日报、“川经瞭望”APP、四川经济网、“川经瞭望”学习强国号、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抖音号以及多个第三方平台号(如人民号、搜狐号、头条号、百家号、一点资讯、网易号等),“川经融媒矩阵”已然成形。在国家网信办2021年10月20日发布的最新版《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名单》中,四川经济日报及旗下四川经济网、“川经瞭望”APP和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均入选该名单,进一步提升了四川经济日报的重要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目前,四川经济网的网页日均访问IP超50万,访问页面(PV)达80万;官方微博粉丝超380万。截至2021年12月31日,四川经济日报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全年阅读量超5000万次。川经瞭望APP、四川经济网、官方抖音号及第三方平台号点击量超1000万次。

2.媒体社会责任理念

四川经济日报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重要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着力打造观察四川经济、展示四川形象、传播四川声音、讲好四川故事的重要窗口,切实履行主流媒体社会责任,积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贡献力量。

3.2021年度获奖情况

2件作品荣获中国经济新闻奖,19件作品荣获四川新闻奖;1部视频荣获“我为诚信代言-2021中国新媒体短视频征集活动”优秀作品。

四川经济日报社荣获第十届“母亲河奖”绿色共享奖。

四川经济日报社总编辑李银昭作品《一册清凉》荣获第十届四川文学奖散文奖。

二、政治责任

1.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精心做好重大主题报道

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定不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重点聚焦党和政府重大决策、经济发展重大亮点、人民群众重大关切,扎实开展主题报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实际工作。

将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在报纸头版、头条和网站、APP首屏等显要位置,官方微信、微博等自有平台,常态化刊播总书记重要活动、重要讲话报道,及时转载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央媒、党媒的权威解读和跟进报道。

持续掀起庆祝建党百年等重大主题报道热潮。聚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党史学习教育、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等大事要事,提前谋划,精心组织,在四川经济网、川经瞭望APP等先后开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百年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等专题专栏;在国庆、烈士纪念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等重要时点,开设《祖国颂》《今天,鲜花献给英烈》等专题。长期滚动更新,累计发布文、图、视频5000余条。

扎实做好经济中心工作宣传报道。聚焦四川工业发展与担当,推出《砥砺奋进五年间——四川工业“十三五”发展成就巡礼》《决胜脱贫攻坚的四川工业力量》《“四川制造”广东浙江行》《消费品精品·四川造》《百日攻坚引活水 四川制造蕴新机》系列报道;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主题报道;聚焦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出“川酒产区创新力量”系列报道,均取得良好反响。此外,围绕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化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扩大更高水平开放合作、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有力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重点工作,持续做好常态化报道。

2.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妥善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报道

在重大问题、突发事件、热点焦点问题上坚持正确引导,主动作为,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寻求社会共识,促进群众理解,稳定社会情绪。

2021年“9•16”泸县6.0级地震中,第一时间调动当地记者站发回最新一手消息,第一时间从成都总部派遣报道小组赶赴震区一线深入采访,第一时间联系省地震局等权威部门答疑辟谣。川经瞭望APP迅速上线“关注泸县地震”专题,专题发稿115条、抖音号发布短视频5条、微博发布及转发42条,对当地受灾情况、救援进展、余震可能、危险处置等大众关心的话题,迅速跟进,实地调查,客观报道,正面引导,做到有文有图有视频有真相,灾情报告随时更新、焦点话题及时回应、复工复产紧密跟进。

3.坚持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及时辟谣释疑解惑

在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报道中,持续保持对疫情状态变化、防疫政策动向等的高度关注,始终严格遵守新闻纪律,坚持及时、准确发布疫情防控相关报道,确保信息来源权威可靠,报道内容真实无误,对不能确认真伪的消息不轻信、不传谣,注意及时辟谣释疑,确保疫情防控相关消息,群众应知尽知。

4.坚持讲好四川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着重在新华社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播平台上建立官方发布渠道,发布推广报社原创优质信息内容。《“雅石”出川记》《解码眉山工业崛起的量与质》《破解甘孜州高寒牧区牦牛饲草短缺“卡脖子”难题——青贮玉米花开高原,肥了牦牛富了百姓》《遂宁: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等多个作品在新华社客户端等平台单篇点击量超100万,并被新浪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等商业平台迅速转载,全年阅读量超几千万次,积极传播四川故事、中国故事,四川声音、中国声音。

三、阵地建设责任

2021年,四川经济日报进一步推进融媒转型向纵深推进,丰富多元传播手段,构建立体传播格局。

1.打造智慧中央厨房,提升新闻生产力

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技术,对采编平台进行数字化、全媒化、集约化改造,优化内容生产流程,强化内容发布平台的全链条功能。

依托“中央厨房”,打造“跨平台、跨圈层、跨层级”全媒体内容生产、推广机制,新闻生产力大幅提升。

在各类热点、突发事件报道中,调动一线优势资源协同作战,实现迅速反应、高效发布,放大主流声音、引领网络舆论,发挥排头兵作用。

2.做强融媒平台矩阵,提升新闻传播力

加强融媒平台矩阵建设,建立优质原创内容精准分发机制,通过内部新闻资源整合,实现矩阵内部转发、互推、联动,力促优质内容全域传播,扩大主流价值观声量。多终端、全媒体、全覆盖的效果不断显现,传播优势不断激发。

3.精品内容百花齐放,提升新闻影响力

坚持“内容为王”,精品稿件持续开花。总编辑带队多次深入到宜宾、雅安、自贡、德阳等市州一线,采写了一批有深度、有温度、接地气的稿件。其中,《“雅石”出川记》《四川石棉:一个老工业县的新“石”代》《自贡:老盐都的“新味道”》《德阳:三星堆上三“新”事》《破解甘孜州高寒牧区牦牛饲草短缺“卡脖子”难题——青贮玉米花开高原,肥了牦牛富了百姓》《泸州工业“链”出强音》等一系列重点稿件,一经刊发,便被新华社官方客户端、人民网等中央级媒体,以及四川新闻网等省级重要媒体转载,在新华社客户端上击量超100万的本报原创稿件,出现井喷态势。这些稿件传播面广、社会反响良好,得到了眉山、绵阳、巴中、南充、遂宁、泸州等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

此外,充分运用手绘漫画、长图、短视频、直播、H5、MG动画、纪录片等形式,策划制作融媒体产品。先后推出了《陌生人也值得被信任》《赴一场山盟海誓之约》《决胜脱贫攻坚的四川工业力量》《工业遗产创意动画》《河长制科普动画视频》等原创视频,为第104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制作的手绘地图和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制作的观展指南手绘条漫等均获得广泛好评。

 

四、社会服务责任

1.上线四川经信融媒平台,服务四川工业经济发展

四川经信融媒平台上线启用。依托四川经济日报报网端、“四川制造”微信公众号等多元化载体,及时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工业发展的战略部署、重大规划和重要政策,突出宣传四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实绩和成果,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提供政策落地、融资服务、技术创新等精准高效资讯推送,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困难,全方位服务四川工业经济发展大局。

2.以河湖长制为发力点,传播环保理念,服务四川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宣传报道四川河湖长制工作,并参与组织重要河湖活动,采集、编写了大量关于保护河湖生态健康的整版宣传报道和实时动态报道,策划拍摄专题宣传片,举办“最美家乡河湖”评选活动,组织运营“四川河湖”微信公众号并做好系列专栏,将四川在治河护河方面的先进经验、工作成效向全国进行宣传推广,带动全民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2021年,四川经济日报社在全国百余家候选单位中脱颖而出,荣获由共青团中央、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等8个部委联合颁发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权威奖项——第十届“母亲河奖”绿色贡献奖。

3.围绕疫情防控、防灾减灾、交通出行等群众关心热点问题,做好公共信息服务

助力做好疫情防控,每日滚动发布全国、全省疫情信息,及时刊发省市卫健委权威疫情防控信息400余条(次),发布原创漫画《成都“小黄人”战疫图鉴》等疫情防控小贴士。在地震、汛期、高温寒潮天气等节点,即时发布气象、汛情、地灾预报及官方部门权威提示信息等700余条次,制作推送《一图读懂丨对于地震你了解多少》《地震科学逃生自救指南》等原创科普长图,转发消防部门警示消息,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同时,常态化发布全川各市州铁路公路等重要交通路况信息,通报出行堵点,发布绕行建议,倡导文明出行。

4.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圆满完成驻村帮扶任务

2021年圆满完成对开江县八庙镇石和寨村的帮扶任务,实现了帮扶村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0,四川经济日报社荣获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了走基层送温暖活动、“以购代捐”消费扶贫爱心活动、金秋助学等公益活动,累计捐助金额超过5万元。

此外,积极组织版面刊发公益类文章和公益广告,全年合计版面超过50余个整版,另刊发扶贫、捐赠、助人为乐等公益报道100余篇。

五、人文关怀责任

1.贴近民生,聚焦百姓事

四川经济网开设“民生”“教育”“社会”等栏目,镜头对准全川、对准基层、对准群众,内容涵盖城市更新、养老托幼、就业就医、教育培训、慈善帮扶等多个方面,反映人情冷暖,助力纾困解难。

2.以人为本,弘扬真善美

推出《三江澎湃·百人百事》等一批有态度、有温度的稿件,重点围绕大国工匠、川企领导者、乡村振兴带头人、劳动模范、道德楷模、退役军人、基层干部等群体,以多篇人物特写报道,展现四川人民拼搏奋进、昂扬有为的精神风貌和互帮互爱、与人为善的道德风尚,积极引导营造向上向善的舆论氛围。

3.灾难事故,报道有温度

在灾难、事故和法治类报道中,坚持客观、真实、节制的报道原则,不过分打扰当事人,不刻意夸大渲染灾难和事故现场情况,注重保护受访者或当事人隐私,防止造成二次伤害。

新闻中出现未成年人,注意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予以打码或化名保护。

六、文化责任

1.弘扬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川经济日报开设“理论”版,四川经济网开设“观点”栏目,针对重大政策、重大新闻、重大时点,适时刊发理论文章、评论文章等,明辨视听,弘扬正气。

2.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地方文化

四川经济日报常设“非遗”“地理”版,四川经济网开设“博闻”栏目,每年刊发数百篇通讯、游记、散文等,专注巴蜀历史文化、四川非遗风采、21市州风土人情,成为集中展示四川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地方文化的“橱窗”。

四川经济日报、四川经济网常设“悦读”专版专栏,川经瞭望APP开设“文化”栏目,打破地域界限、聚集全国各地作者优秀的诗歌、散文、文艺

评论等作品,已成为省内外重要的文化阵地,作为文学类副刊得到中国散文学会等高度肯定,2021年发表的11件作品获得四川新闻奖副刊类奖项。

3.组织文学名家采风创作,擦亮市州文化名片

组织全国知名作家走进“长江首城”宜宾、“中国灯城”自贡等地,开展多场文学采风活动,进行主题文学创作,并组织开展主题征文、视频大赛等活动,为展示市州发展成就、擦亮市州文化名片做出积极贡献。

4.弘扬工业文化,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

为贯彻落实《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进一步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四川经济日报社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指导下,策划、创作、发布四川首部工业遗产读物《品读四川工业遗产》(故事篇),集中展示我省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情况,对传承四川工业文化、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制造强省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七、安全责任

 

四川经济日报切实贯彻“政治家办报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正确舆论导向,严格落实新闻纪律和宣传要求,报网及两微一端全年未出现政治事故和重大错误。2021年,报社编校工作在历次相关检查中都做到了零差错。

1、严把内容生产安全关

进一步优化调整部门结构及采编流程,坚持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定岗定人定责。

严格落实编委值班制度,重大敏感稿件坚决实行舆论导向“一票否决”制。

严格执行“三审三校”等要求,引入智能审核等技术辅助手段强化安全保障。加强常见错误、关键词、易错敏感词等的事前主动审核和事后巡查“回头看”,防控不良信息,严守舆论阵地。

严格落实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对服务器及应用系统漏洞随时监测、即行修复。不断提高应对网络安全应急事件的处置能力,预防和减少网络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2. 完善提升突发报道应急预案

制定完善突发新闻应急报道预案,分类制定报道指南,规范应急新闻采编流程。

明确重大事件、重大时点,总编辑值班、编委值班,强化把关力度,确保及时、准确、正确开展新闻报道。

八、道德责任

1.遵守职业规范

严格遵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坚决杜绝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新闻敲诈等违法违规行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尊重原创保护版权。

严格遵守宣传纪律,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与全体采编人员签订《职务行为信息保密协议》《保密承诺书》,严格落实记者站、记者证相关管理制度,全年没发生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违背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情况。

2.维护社会公德

要求编辑记者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3.接受社会监督

报社设立纪委,选配纪委书记,配备纪检工作人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改作风、纠“四风”。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完善群众来信来访处理制度,认真做好举报投诉的办理、反馈和沟通工作。

九、保障权益责任

1.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强化培训保障职工的发展权;保护采编人员合理诉求,切实保障新闻采编人员的合法采访权利。在突发应急危险采访中,充分为采编人员做好安全和后勤等保障。顺利完成办公大楼整体搬迁,温馨打造员工活动区域,增设运动区、休闲区、阅读区,实现工作环境提档升级。

2.保障从业人员薪酬福利

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积极探索并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薪酬绩效分配体系,不断激励采编人员创新创造。结合报社实情,职工共享发展成果,上调职工工资,对满足工作年限的职工上调其公积金缴存基数。报社依法与所有员工签订了劳动聘用合同,按时支付薪酬,按要求缴纳“五险一金”。严格按照各项法律法规及报社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劳动安全、妇女保护、请休假制度等。同时,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开展关心关爱行动,组织开展职工春季健步行、运动会和文艺汇演等活动,在节假日开展全体职工慰问活动,走访慰问退休职工。

3.规范新闻记者证管理

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管理,严格执行《新闻出版法》《记者证管理办法》以及报社制定的《四川经济日报社记者管理办法》《四川经济日报社编辑管理办法》《四川经济日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新闻记者证的使用。一是按要求每年对记者证进行核验并发放年检印花;二是对不在采编岗位、辞职及退休人员记者证及时收回并注销;三是为符合条件的新进采编人员按规定申领新闻记者证。2021年,因机构分类改革,报社对12名暂时离开采编岗位、离职、以及退休采编人员及时注销了记者证。

4.开展员工教育培训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展开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在一以贯之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同时,按照报社整体发展规划,要实现全媒记者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记者、编辑视频拍摄、剪辑,以及微信微博创新,融媒体平台操作等方面的培训。报社对所有记者、编辑以及驻站记者,分批次开展了业务培训,如今在新闻报道上,基本做到了文图视频并茂,收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报道影响力。因疫情影响还未恢复,报社各类培训较以往有所减少。据统计,2021年报社通过线上或点对点的开展各类培训20余次,共有700余人次参加。

十、合法经营责任

严格依法依规经营,经营行为合法规范。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网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从严规范采编人员职务行为、坚决杜绝虚假有偿新闻,与全体采编人员签订《职务行为信息保密协议》《保密承诺书》,严格落实记者站、记者证相关管理制度。与全体经营人员签订《经营人员规范行为承诺书》,坚决禁止经营人员以采访、舆论监督等名义开展经营活动。严格执行采编经营“两分开”,严禁混岗混编、经营活动与新闻报道挂钩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杜绝各种违规违法经营行为和隐患。遵守广告法,严格广告审核把关,未刊播违法违规广告。

十一、后  

 

1.回应

针对2020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四川经济日报社认真研究、积极改进。

一是加强选题策划,唱响四川声音,不断推出高质量、有分量的独家专题新闻报道。

二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四川经济日报品牌影响力。在新华社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播平台上,加大对本报原创优质信息内容的发布推广力度。去年,本报多个作品在新华社客户端等平台点击量超100万,全年阅读量超几千万次。

三是推进融媒转型发展。纵深推进融媒体建设二期工程,四川经信融媒平台正式启用。“四川经济日报+川经瞭望APP+四川经济网+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号”为主体的融媒体矩阵构筑成型。截止2021年12月31日,四川经济日报官方微信、四川经济日报官方微博,全年阅读量超5000万次。

2.不足

国际传播仍不够有力,矩阵传播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与同行业头部媒体相比还有明显差距,有待进一步加快;采编业务团队的全媒人才综合素质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3.改进

继续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全力做好党的二十大宣传、学习、贯彻落实工作,扎实做好形势和政策宣传,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推动纸媒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坚持“内容为王”“精品至上”,始终把好政治关,扎实做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为宣传四川经济、服务四川经济提供更丰富、更精准、更有价值的媒体新闻信息资源,打造更多受众喜爱、刷屏热传的融媒体产品。

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塑造四川经济日报品牌,不断提升报纸版面质量、稿件质量,推出系列有深度、有力度的精品稿件,全力将“川经瞭望”APP作为川经报“文化名片”打造,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着力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闻工作者队伍。进一步提升全媒人才综合素质,加强采编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优化干部育选管用工作,努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