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评奖 > 正文
系列报道以深入调研助力谋事成事——2022 年度四川新闻奖报纸系列报道参评作品评析
http://www.scjx.org  (2023/10/11 15:39:00)

特邀评委  龚莉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四川各级新闻媒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记者报道深入调研,认识事物、探索规律、形成结论。第八组的报纸系列报道,大部分作品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清情况,认准问题,产出了不少好作品。2022年,四川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共收到了全省及各市级媒体选送的报纸系列报道作品64件,其中不乏一些策划周密、意象高级、书写生动的作品。按照评选要求,评委会先投票淘汰了26件,然后投票评出一等奖6件、二等奖11件、三等奖21件。梳理本次参评获奖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聚焦重大主题报道,有高级感、辨识度和影响力

新闻宣传要紧扣时代大主题,把城市发展与时代发展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够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好更精彩。四川日报《“洞”见新天府》系列报道,作为喜迎党的二十大重大主题“十年”策划,以重大工程为切入点,聚焦过去十年四川建设的一批重大项目,视角独特。每个标题都有“洞”,既有真实的“洞”:山洞、隧道,也有抽象的“洞”:窗洞、脑洞,以“洞”窥变,意象高级,“洞见”引人入胜,追问重大工程背后的国之变、省之变和人民群众生活之变。选点精准,多侧面体现四川发展最亮眼的时空坐标,打破了读者对重大工程报道遥不可及的惯常感受,让正面报道真正落到群众心里。同时手法独特,全程移动优先,统一采用FPV穿越机“洞”中进行,片头一镜到底,在高清航拍基础上制作立体数据、图标跟踪等特效,沉浸式第一视角体验别致。最后传播效果也很不错,一周阅读量突破3000万人次,跟评1.2万多条,激发了广大网友爱祖国、爱家乡的豪迈之情。此外,《眉山日报》的“永丰村的‘幸福密码’”系列报道,深入探寻永丰村如何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人民谋福祉。通过记者一线调研与永丰村村组干部、种粮大户、村民一起看变化、问发展、谈感受,将“丰收”二字贯穿到方方面面,保护耕地稳粮增产、拓展渠道增收致富、改善环境提升品质、基层治理营造文明乡风等,最终落脚点都是为增进民生福祉。

二、聚焦基层蹲点调研,下沉式报道助力乡村振兴

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报践行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蹲点调研”是一种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毛泽东曾把典型调查生动地比作“解剖麻雀”,《中国佃农生活举例》《长冈乡调查》等,都是“解剖麻雀”的范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蹲点调研、“解剖麻雀”是过去常用的一种调研方式,在信息化时代依然是管用的。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历史交汇点。《四川日报》在2022年策划推出《乡村振兴蹲点记》和《“一线蹲点采访”系列报道》,策划能力强,报道水平高,选点小而精,报道生动鲜活。蹲点记,用一年的时间每月推出一期,近3万字的蹲点记,选取雅安市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建设为“切片”,长期蹲点调研,观察和记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发展变化,发现既有当年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乡土性”特征,也蕴含着勃勃的生机和拔节生长的力量。12篇报道为四川乡村振兴的时代图景和践行“两山”理论写下一篇篇新闻注脚。“一线蹲点采访”系列则紧跟热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精神,围绕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高质量发展、成渝双圈建设、改善和保障民生等主题,深入田间地头、乡镇街道、园区企业,选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点位进行下沉式蹲点调研,从 10个方面推出“文字+图片+视频”系列主题性深度报道,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故事反映大变化,小视角折射大时代。体现了党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担当,是新形势下党报践行自身职责使命的一次有益探索。

三、聚焦民生朴素共情,助力美丽四川建设战略发展

持续改善民生是社会进步的增长点和动力源,当前正是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民生领域是新闻媒体高度关注的焦点。《四川农村日报》的“良田如何绕大城”,在粮食安全大背景下,思考打造新时代高水平天府粮仓,聚焦环城生态公园城市发展,关注公园城市建设,立意深远。《每日经济新闻》在去年夏天出现历史罕见极端高温天气时,推出了“让我们在滚滚热浪中冷静聆听气象科学家的警告”系列报道,关注现象背后的本质,传递出高温背后的环保议题。从四川出发,目光放眼全国、全世界,将一线气象人员、气候科学家、环保工作者等实践观察结合在一起,为公众打开气候科学这扇窗。科普+现实+环境保护,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回应公众关切,直指环境问题要害。对引导全社会认识实施美丽四川建设战略的重大意义,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生产方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成都日报》的“都市圈纪行”系列报道,关注成德眉资四地协同发展,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感受成德眉资四地协同合作,在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发挥“1+1+1+1>4”的作用,构筑新的区域发展引擎和对外开放支点。《达州晚报》策划了“回访达州三峡移民”系列报道,以平实的语言、典型的细节、现场的见闻、默默的温情,叙写了三峡移民纵跨20年的生活变迁,展示了他们当年“舍小家,为国家”的牺牲精神,以及在达州当地政府关心关怀下,安居第二故乡、融入地方发展、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生动故事。

四、聚焦舆论监督常态化,促成闻过则喜的良性循环

舆论监督整个过程就是记者深入调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适度适时适效的监督和调研,并将舆论监督常态化,进而促进作风转变,推动问题解决,这是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更是践行“不忘初心”的务实行动。《绵阳日报》在2022年初成立舆论监督品牌栏目“绵观辣1度”,记者深入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多领域、多层面、多角度直击群众的“急难愁盼”,发出媒体声音。三篇代表作监督领域涉及交通安全隐患、消防安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媒体曝光后,责任部门第一时间回应,并及时对问题进行整改,以此推动相关工作进展,舆论监督的效果得到进一步强化。“自曝家丑”不是目的,促进问题整改才是关键。通过不断探索,促成“曝光--回应--整改”的良性循环。随着舆论监督工作的常态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面对舆论监督的态度和认识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从最初的“谈舆色变”到现在的“直面监督”,乃至“欢迎监督”,加速形成“闻过则喜”“即知即改”的可喜局面。

在此次系列报道的参评作品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注意。其具体表现是,宏大叙事偏多,重大主题偏多;命题式、宣讲式的解读偏多,叙事话语宣传语调较浓;个别作品选题过大,记者对主题的掌控力不足;常规性报道较多,特色亮点较少;个别作品主题不够突出,统筹策划不够,为系列而勉强成系列,有形聚神散现象;市级媒体打造精品新闻的力量下滑,宣传上着墨较多,新闻报道的能力被稀释;整体上有分量的舆论监督作品不多,还未形成浓厚的舆论监督氛围。

综上所述,系列报道要重点体现在深度、广度和力度上,期待将来涌现更多优秀作品,深入调研、助力谋事成事。